是谁杀死了屈原?贪官、昏君与外敌——纪念伟大的政治家被害2297周年

  • A+
所属分类:放心历史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中国老百姓用一个节日来纪念伟大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这无疑是对他历史功绩的最大褒奖。

人们熟知的是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形象,其实屈原也是楚国继吴起之后最重要的政治家。

伟大的政治家——屈原

屈原首先是一个政治家,恐怕他最愿意做的也是政治家,而不是诗人。

屈原出身楚国贵族,少年勤奋好学,才华出众。屈原自幼生活在民众之中,加上家庭的良好影响,故而十分同情贫穷的百姓,从这时起,小小年纪便做了许多体恤民众的好事,博得了众口一词的赞誉。

屈原年纪轻轻就步入仕途,青云直上,官至左徒、三闾大夫(大约相当于副宰相)。按理说,这样的一个屈原应该前途无量,大有作为。可是,历史却给我们开了一个本不该开的玩笑,这个玩笑使得那个旷世奇才数度被流放,最终落得个抱石投江的悲惨下场;这个玩笑使楚国失去了挽救自身的最后希望,让楚王君臣留下了千古笑柄;当然,这个玩笑也成就了一位风华绝代的诗人,成就了中华文学一段辉煌的过往。

楚国国都被破,屈原万念俱灰,投汨罗江而亡

那是一个纷乱的时代,西秦虎视眈眈,政治嗅觉敏锐的屈原已经看到了楚国繁华表象下隐藏的深深危机,有着强烈爱国心的他当然不能坐视国家的沦落。因此,他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怀王的信任,积极向君王建言献策,亲自参与法律制定,提倡“美政”,即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在屈原不懈努力下,楚国呈现出了复兴的势头(楚庄王曾是春秋五霸之一,那个时期的楚国非常强大),国力也有所增强。

屈原提倡的变法内容,被楚史专家汤炳正归结为六条:

第一、奖励耕战,奖励农耕。

第二、举贤能,唯才是举。

第三、反壅蔽。

第四、禁朋党。

第五、命赏罚。

第六、移风易俗。

从这些条目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商鞅变法”的影子。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

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么?是使楚国在战国七雄逐鹿中原的战争中,不致失力,并通过努力获得全胜,最后统一中国;使楚国国君功追三皇,步武尧舜,取法禹汤,赛过文武,建立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封建国家。这种“大一统”的理想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从屈原的政治生涯不难看出,他的确有着非凡的政治才能,如果楚王一直能够按照屈原的思想治理国家,那么偌大的楚国是不可能轻易在秦国面前俯首称臣的,甚至再次雄霸天下也不是没有可能。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屈原,这位政治家的风采至今仍然让无数人为之倾倒。

尤其是他博大的胸襟,高标的人格,美好的品性,关心民生疾苦的悲悯情怀,不同流俗的人生境界,对国家忠诚热爱的高尚情操,绵延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爱国家爱民族追求卓越仰慕崇高。

可就是这样一位光耀千秋的巨星,却因为小人的构陷、昏君的排挤而陨落在山野草泽,这是怎样的悲剧啊!

屈原流放史

楚怀王左右有一群自私自利的人,如令尹子椒(原作"子叔",依后《讼贤篇》"遭子椒之谮也"改正为子椒,在楚国政府中占着最高的位置)、子兰、上官大夫(是屈原的政敌)、靳尚和怀王的宠妃郑袖,他们很多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而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

公元前314年,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谗而见疏,被罢黜左徒之官,任三闾大夫之职。

《屈原列传》记载: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原对怀王听闻失灵而不能分辨是非,视线被谗佞谄媚之徒所蒙蔽而不能辨明真伪,致使邪恶伤害了公道,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感到万分痛心,所以才忧愁苦闷,沉郁深思而写成《离骚》。

第一次流放

周赧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屈原第一次流放汉北地区(今河南西峡、淅川、内乡一带)。

为了打破楚、齐联盟,秦国派张仪贿赂楚国权贵宠臣,又欺骗楚王说:“楚国如果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出商、于一带六百多里土地。”屈原极力劝谏,但是楚王不听,楚怀王听信张仪的,就把相印授予人跟张仪去秦国受地。于是历史有了“六百里变成了六里”的笑剧。

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惠文王愿分汉中之半给楚,与楚结盟。楚怀王却说:“我不希望得到土地,只想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到这话,就对秦君说:“用我一个张仪来抵汉中之地,请大王答应我去楚国。”张仪来到楚国,用重金贿赂了靳尚,并用花言巧语欺骗怀王的宠姬郑袖,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的话,把张仪又给放跑了。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再担任重要官职,刚被派到齐国出使,回来之后,向怀王进谏说:“大王您为什么不杀了张仪呢?”

怀王感到很后悔,派人去追赶,但已经来不及了。

第二次流放

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秦昭王“邀请”怀王在武关(今陕西商县东)相会。屈原此时已从汉北的流放地返回,和昭雎等一起,力劝怀王不要赴会,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可怀王的幼子子兰怕失去秦王欢心,竭力怂恿怀王前去。结果怀王一入武关,就被秦军扣留,劫往咸阳,要胁他割让巫郡和黔中郡。楚怀王被劫往咸阳,楚由齐迎归太子横立为顷襄王,公子子兰为令尹,不肯向秦割让土地,秦又发兵攻楚,大败楚军,楚秦邦交一度断绝。

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

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

公元前294年,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这次流放的路线,按《哀郢》分析,是从郢都(湖北江陵县)出发,先往东南顺江而下经过夏首(湖北沙市东南)、遥望龙门(郢都的东门)经由洞庭湖进入长江,然后又离开了夏浦(湖北汉口),最后到了陵阳(据说是今安徽青阳县南)。

公元前278年,秦国再次攻楚,占领郢都,楚顷襄王被迫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消息传来,忧国忧民的屈原重返郢都的希望彻底破灭,于是作诗篇《怀沙》,再次抒发忠贞爱国的情怀和“受命不迁”的崇高志节,倾诉了郁积于心头的苦闷,然后投汩罗江而死。终年62岁。

通过以上的屈原流放史,我们看到,贪腐的权贵们置国家前途于不顾,一心一意为自己谋取私利,猖狂收受秦国特使张仪送来的巨额贿赂而暗中出卖国家利益,陷楚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他们不仅忌妒屈原的才华,更是担心如果屈原获得更高的地位拥有更大权力会使自己受到清算。于是正直无私的屈原自然就成了腐败分子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联起手来陷害屈原,污其挟民意以自重,将威胁到君王的地位。

楚怀王不知晓忠臣之职分,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

楚怀王、楚襄王两任昏君都将屈原流放到穷山恶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代政治家就这样被昏君奸臣联手戕害了。

最终楚为强秦所灭。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在屈原死后2297年的时间长河中,历史无数次上演与屈原悲剧相似的故事,不同的只是变换了人名、地名和物名!

他们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他们一心为民,殚精竭虑,却连遭小人污蔑,去世后仍遭攻诘:什么“好大喜功”,什么“穷兵黩武”;什么“独夫民贼”;什么“欺骗民心”,什么“假仁假义”……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因为“莫须有”亦是一辞。

那些才华卓异、品格高尚、心系国家人民的高洁之之士,有的死谏,有的坐牢,有的杀头,有的甚至被株连九族!

人类历史何时才能走出这样的黑暗呢?

但,所幸历史是人民创造的,那些宵小们可以猖獗于一时,但历史终究会将他们嘲弄和唾弃;而那些伟大的人物、那些仁人志士们,终将流芳千古!

楚国灰飞烟灭了,楚怀王、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这样的昏君奸臣也早已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里。然而,“举世混浊唯我独清,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那个孤独的屈原却一直屹立不倒。

千百年来,无数人还在景仰他,用各种方式纪念他,吟诵他的诗章,颂扬他的品格,传承他的精神。“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这是一种怎样的生命高度啊!

毛主席说:“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并为其赋诗一首:

七绝·屈原

屈子当年赋楚骚,

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

一跃冲向万里涛。


最新热点时评↓
washiluf.png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