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昨天,关于“北大学子一审被判死刑”的新闻迅速冲上热搜。与之相关的吴谢宇作案动机受到了大家的关注,笔者斗胆分析一下,或者对大家有用。详情如下:
福州中院,发出官方通报:被告人吴谢宇故意杀人、诈骗、买卖身份证案件一审公开宣判:
以被告人吴谢宇犯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买卖身份证件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三千元。

这一日,距离他亲手杀死母亲(2015年7月11日),已经过去六年。
然而,关于他的讨论却一直没停过。
六年前,他还是中国顶端学府的天之骄子,人们想不明白,前途无量的北大高材生,为何要杀死自己的母亲,自毁前程?这里面究竟有多深的仇和怨?
一审已经判决,可这背后的引发的教育问题,心理问题,却值得所有人去深思。
法庭上,吴谢宇自称,一切都源自于父亲的英年早逝(过世时年仅43岁)。
“爸爸不在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家”。
父亲过世后,沉默寡言的母亲和他交流很少,“好多事不和我说,不让我操心”。
进入北大后,他时常觉得自己身体有问题,常去医院检查。
“总觉得自己得了和爸爸一样的病,快到(死)期了。”
然而医生检查后得出结论:只是普通的心律不齐,不算病。
这之后,吴谢宇逐渐摆脱对死亡的恐惧,但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他开始厌世,并且多次求死,未遂。
对此,他给出的解释是,“死后就可以到达爸爸的世界,可以很幸福。”
一次,他来到一家酒店顶楼尝试自杀,结果因为有防盗网挡着失败了。
事后他想:如果我自杀了,我妈该怎么办?她本来就过得挺苦的。
于是,他再次改变念头,认为要死也要带着妈妈一起死,“这样就可以和爸爸在一起了。”
2015年春节形成这个想法后,4月份起吴谢宇就开始策划杀母一事。
在他的概念中,杀害母亲这事就像是推理完成一个数学模式,每一步该怎么准备、安排、实施都在他的控制之中。
最终,出于“爱妈妈”的缘故,吴谢宇将母亲的死期选定在2015年7月10日。
他的生日是10月7日,日期正好倒过来。此外,这一天正好是谢天琴结束学生的毕业仪式后回到家中。
当天下午,放学到家的谢天琴进门,弯着腰穿拖鞋的那一刻,吴谢宇拿着哑铃砸向了她的后脑。
一场无法挽回的惊天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这则令人不寒而栗的新闻,曾引发了大量的关注。
身边一位朋友不止一次问我,到底什么样的家庭,才会养出这样可悲的孩子?
一半出于猎奇,一半出于父母本能的忧虑。
她还问我:吴谢宇在法庭上到底哪句话是真,哪句话是假?
这是个很特别的现象。
无论是媒体还是寻常人,似乎一直在把吴谢宇当做一个深不可测的谜团看待。
总觉得在他杀母的背后,有什么更加复杂和难言的隐情。
跟吴谢宇共情的声音,更是不在少数。
吴谢宇这张脸连同他过往的成绩就像是他的面具。人们被这张面具莫名地吸引,很想探究面具背后藏着什么。
可是我想说的是,这张面具背后,很可能空洞一片、什么也没有啊!
真的没必要一直给一个杀人犯立什么高智商、学霸、完美的人设了。
中国不缺这么一个北大学子。
他不过就是个可悲的假面人罢了。
打从很小的时候起,吴谢宇就已经学会了只发展并表现出别人期望在他身上看到的东西,并且使自己与它们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
界面新闻曾经调查采访过吴谢宇的同学、师长。无一例外,这些人都会在吴谢宇身上粘满褒义词。
一个同学称,吴谢宇是那种完美到你做梦都想成为的人,一想到就心存自卑。
他母亲生前的同事回忆:“谢老师在学校经常会提起儿子,说儿子不用自己操心,考上大学了还自己赚生活费。”
“很会逗人开心”,脸庞还算好看,“比通缉照里好看得多”。
自律。有礼貌。热情。
和人见面,会主动打招呼,“抬手示意或搂搂肩膀”。
许多同学在生日时,会收到吴谢宇的生日问候,“被学神记得的感觉太好了。”
为此,人们不惜用一个词去形容吴谢宇,那就是“完美”。
说实话,我活几十岁,唯一见过的完美对象,就是如来佛祖。
一个活生生的人如果要配得上完美,最大的可能就是他在演戏。既然是演戏,就一定会有破绽。
《三联生活周刊》就曾有这样的报道:
一个同学说,他感觉吴谢宇“不是那种天然有亲和力的人,相反,他费了很大力气去对别人好”。
他有时候会收到吴谢宇突然说“你好,在干嘛”,后来他跟其他人聊起,发现吴谢宇有时候会在同一时段给10多个人一起发这句话。
吴谢宇的这种假面人格,自然跟父母,特别是母亲过度严苛的养育方式有关。
打从很小的时候起,他方方面面就是令父母骄傲的模样。
父母的要求,他全部努力去满足。
即使心理有情绪,也始终不哭不闹,安静,隐忍。
在同学印象里,他亦是道德感非常强的人。
归根结底,他很早就培养出了回避体验感情和欲望的技巧——一个孩子只有在另一个人完全接受他,理解他和支持他的前提下,才能体验自己的感情和欲求。
如果他的生活里没有这样一个人,如果他为了体验感情和欲求必须冒着失去父母之爱的危险,那么他就只能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包括压抑自己的愤怒,自己的恨)。
而过于压抑地遵循道德规则,很容易反向形成,导致内心的暴力跟反社会的倾向。杀死母亲,就是吴谢宇最终的选择。
可惜,杀死母亲也并没有让吴谢宇得到救赎。
至今,他还在法庭上口口声声地赞美父母以及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有人觉得看不懂。其实从心理学看,这不难理解。
在意识层面,他的真实需求(包括犯错的需要、闹情绪的需求、性的需求以及对父母的憎恶)都是不可接受的行为。
为此,他早就阉割掉了真实的感受和真实的自己,转而赞美母亲、表达爱意——因为只有这样,才是一个更被世俗认可的好孩子该说的话。
某种程度上说,仍然虚伪说“爱”的吴谢宇,已经跟他那个完美的假面融为一体、无药可救了。
而他在法庭上的那些话,不信也罢。
他整个的人都是假的,他说出来的话又能有几分真?
当然,上面的分析也只是从心理学角度的一个个人解读。
吴谢宇案之后,我身边很多人都在反思家庭教育。
适度反思家庭教育没问题。
吴父吴母过于严格的养育,以及吴母后来跟儿子过度控制和共生的关系,当然都是导致吴谢宇后来走上犯罪之路的原因之一。
就此警醒父母多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感受、减少对孩子的过高要求,允许孩子有情绪以及允许孩子对自己说“不”等等都是有必要。
但是若把吴谢宇如今的罪行全部归因为家庭教育,甚至对他表达过分的同情,那就有问题了。
在我学心理学的过程中,接触过很多理论流派,每一个派别在讨论心理病理学时,都会给出一堆的病因来,包括基因、遗传、社会文化环境、家族系统,以及具体到小家庭的教养方式等,多种因素决定了一个人的成长。
当我们将一个杀人犯的罪行一味归为家庭养育,这种单一的归因是明显的偷懒行为。
说都是父母和家庭养育不当害了吴谢宇,多么简单粗暴和明了。
很多人甚至因此从吴谢宇案上头找到了共情,认为他杀人的行径可以理解,“天下父母皆祸害”。于是连带着把自己如今的所有不如意,统统都甩锅到原生家庭上头。
难怪一位心理咨询师曾经这般无奈地感慨:
“仇恨父母,是最安全的仇恨方式。你去恨基因、恨社会、恨体制,恨来恨去最后只好回到自身,那样的话,有的人比较容易抑郁,他受不了。”
说到底,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和完美的养育。
虽然家庭养育方式是有必须随时反思和觉察,但是原生家庭和父母如何都不是杀人的理由。
媒体不是一直在夸吴谢宇高智商,高能力么?
哪怕是在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吴谢宇也是被同学称为大神的那一个。
有能力摆脱普通家庭教育条件的人,其实原本有能力超越原生家庭带来的压抑和控制。
悲剧本不必发生。
最后,日剧《非自然死亡》里,石原里美饰演的法医曾对一个幼年创伤造就的变态杀人狂说过这么一番话,送给所有人:
在遗体面前就只有被夺走了性命这一无法逆转的事实。
我们不明白犯人的心情,也没有必要理解,对你不幸的出身更是毫无兴趣。
- 今日头条“首发激励”功能是鸡贼更是鸡肋!
-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二十六)“大平反”的逻辑问题
- “大汉丞相”被封,为民发声的人一个个走了
-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二十四)大清洗与南北战争
-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二十三)大清洗的真相
-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二十二)“大清洗”的导火索(2)图哈切夫斯基案
- 上帝选中特朗普:他与拜登谁有利于我们中国发展!
- 律师揭露油罐车事件背后阴谋:新京报这次立大功了!
- 特朗普被刺杀
-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二十一)“大清洗”的导火索(1)西班牙内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