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不管是儒家的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中庸思想,还是道家水满则溢、物壮则老的辩证思想,都体现一种分寸感。为人也好,做事也罢,有分寸感,才能更圆满。没有分寸感,只能坏了事,让人对你有偏见而远离你。
做任何事,都要有分寸感,不要逾越界限。超过界限,事情就可能变化。杯子的水加满了,还要继续添加,只能溢出来,出力还不讨好。月亮圆满了,也必然开始走向残缺,这是自然规律。
人常说:凡事不能太过。就是说要把握分寸感。凡事过则损,需把握分寸。懂分寸的人,与人交往中,总能让人感觉舒服又不失体面,给人留有空间却又并不疏远。这是一个人的能力,更是一个人顶级的修养。
有分寸感,对一个人在生存中是及其重要的,不仅影响工作,还会影响生活。凡事太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是心直口快,还是不善掩饰,都是对分寸感的把握出了问题。一句话不同的口吻和语气,出现的结果就不同。
林黛玉,书中绝对的主角,弱不禁风、楚楚可怜、却风华绝代,才气纵横,是万千读者心目中至高的女神,更为其爱情而悲切。然而,在大观园内,从长辈到仆人,却很少有人喜欢她。
原因有不少,如家族失势,寄人篱下,性格孤傲等;但这都不是主要的,究其根本,还是其在为人处世上有失妥当,失了分寸,经常说话太呛,总能把人堵得哑口无言、喘不过气来。
一次薛姨妈让人送宫花给贾府的小姐少奶奶们,送花的人按远近距离送,到最后剩两朵给了黛玉。黛玉问之是单送她一人还是所有人都有。当得知是所有人都有时,黛玉来了句:我就知道,不挑剩下的也不会给我了。
不说这是长辈派人送来的礼物,你收到要承情。你质问一个送花的人,挑三拣四,这是什么道理?你这番言语既是对长辈的不敬,辜负长辈的好意;也有失作为一个主子的不冷静,无故摔脸给人看。
有话你就说,但应该知道分寸。口能吐莲花,也能吐刀片。嘴巴伤人有时比器物伤人更让人记忆深刻。器物所伤,能随着疤痕的消失慢慢淡忘;言语的伤人却总会历久弥新,越想越痛。
说话不要咄咄逼人,把握好分寸,要给人留点余地。不要说话针锋相对,只图自己爽快,而不顾别人的感受和带来的后果。要懂得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处境和心情,给彼此都留一点可移动的空间。
谚语说:凡人只说三分话,留得七分打天下。凡事不可尽说,留有分寸,给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不管将来是成功还是失败,总有在说的基础上,还能有继续努力的地方,而不是把话说尽,最后惹人笑话。
就如行车,彼此之间总要保持一个安全的距离。即使都是老司机,也难免不会有意外发生,如果彼此没有任何空隙,一旦发生意外,或者你受牵连,或者你牵连别人。有距离感,才有安全感,这也是一种分寸的把握。
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的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
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旋即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连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
这就是著名“六尺巷”的故事,如果张家不顾分寸,坚决不让,那事情的结果不一样,反过来,如果吴家也不把握分寸,执意要建,哪能成就历史的一段佳话,更没有今天“六尺巷”的传奇佳话。
正如老子说话:无为而无不为。不争三尺地,反而多得三尺地,六尺地就出来了,如果都去争,只怕两家什么都得不到,既伤了和气闹到官府,又失了体面为了三尺斤斤计较,小家子气。
有分寸感的人,懂得该争的时候争,进一步丝毫不让;该退的时候退,退一步海阔天空,将来好见面。为人处世就当如此,懂分寸、知进退,既可乘风破浪成就大事,也可急流勇退及时止损。
《道德经》说: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庄子》的大小、死生、是非之辩。《易经》: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无不说明,事物是变化的,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变化必然会产生。
一个受人敬仰,让人喜欢,并且乐意接近的人,一定是一个懂得分寸的人。做事,他懂得进退,明白得失互利的关系;做人,他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不伤害对方,也不委屈自己。
懂分寸的人,是一个有着顶级修养的人。有文化,没有修养的大有人在,不然何以有那么多高知分子违背道德法律;没文化,有修养的同样不少,不然就没有那么多普通人教育出令人羡慕的子女。
教养,是生活一点一滴积累的素养,是经历磨砺出的处世方略。分寸感,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善于把握分寸的人,容易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善于把握分寸的人,能获得更广大的人生格局。
古语有云:处世不分轻重,非丈夫也。为人做事不懂得分寸,不是大丈夫的行为。曾国藩也说:分寸,是人生的关键。一个不懂得分寸的,事业上必然难有成就,做人上也难以得到认可。
大千世界,古往今来,做事做人都离不开“分寸”二字。人格上要讲究分寸,不能太高傲,也不能太卑微;性格上要讲究内外协调,不张扬,也不能压抑。处世有分寸,是一个人最好的教养;懂得分寸,才能赢得人生!
- 今日头条“首发激励”功能是鸡贼更是鸡肋!
-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二十六)“大平反”的逻辑问题
- “大汉丞相”被封,为民发声的人一个个走了
-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二十四)大清洗与南北战争
-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二十三)大清洗的真相
-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二十二)“大清洗”的导火索(2)图哈切夫斯基案
- 上帝选中特朗普:他与拜登谁有利于我们中国发展!
- 律师揭露油罐车事件背后阴谋:新京报这次立大功了!
- 特朗普被刺杀
-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二十一)“大清洗”的导火索(1)西班牙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