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亲邦”变宠臣——日本帝国的东亚宗藩体系梦想!

  • A+
所属分类:新闻热评
1
“自洽”的占领逻辑

身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战争结束70多年后回顾历史,中国人可以说二战胜利有一定的必然性,无论是比国力,比装备,比民众的总体支持度,德日侵略者都没有取胜的可能。但在战争爆发前,乃至战争最激烈的1941-1943年,谁也不敢否认德日战胜,至少保住大多数侵略成果的可能性。

 

德国日本的统治集团也这么想,而且一直到1945年,两国都还保有大量的海外占领地,无论对自己,对当地的合作者,都必须有一套成体系的占领秩序,用来解释自己的合法性。毕竟纯粹的军事占领代价太高。

 

对于德国来说,这套理论起源于世界大战之前,希特勒的《我的奋斗》里面就有相当篇幅的阐述。由于世界大战前期顺风顺水,纳粹在很大程度上落实了这套方案。

 

比如说,奥地利和捷克苏台德区被并入德国本土,其他有一定德国人口的东欧土地变成德国民政长官主导的总督区,比如波兰总督区、波西米亚和摩达维亚总督区(即原来的捷克),还打算以移民方式建立乌克兰各总督区

 

再往外围,是一批间接控制的准盟国,如维希法国、匈牙利、罗马尼亚等等,他们因为出兵参与侵略战争,保持了表面上的独立。

 

德国的世界体系不是本文的重点,但大致可以看出统治风格偏现代化。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经济比较发达,大多经历了19世纪的各次革命冲击,传统贵族集团已经不是各国的统治骨干,德国容克贵族甚至暗中抵制希特勒的统治。所以尽管德国控制严密,各国的占领形态并不包含太多的封建秩序。

 

日本的东亚帝国和德国区别很大。作为东亚唯一的工业国,日本占领区大多是农业国和欧美殖民地。这些地区工商业落后,封建秩序刚刚开始退潮,各级封建贵族尚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且普遍对主持独立战争的现代政权有所不满,是入侵者潜在的合作对象。

 

另一方面,日本作为一个人口过剩的农村人口大国,需要向海外占领地输出移民,需要在殖民地建立清楚的社会等级。扶植一个强调封建等级的傀儡政权,有助于占领区的稳定。

 

还有,日本自身是一个未经历底层革命冲击的半封建政权,军队和经济巨头往往和之前的封建武士集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天皇虽然实际上无权,但名义上还占据着最高统治者的地位。所以,日本统治集团设计的“大东亚秩序”,在形态上有非常浓的封建时代色彩。

 

宗主国和傀儡国都有自己的封建体系,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界定两者关系,如何把各国的封建秩序组合成一个理论上自洽的“大东亚共荣圈”。日本人对此显然有自己的安排,而以往的历史文章往往会忽视这种封建关系,只分析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剥削。

 

如今又到日本旧天皇退位,新天皇尚未登基的空窗期,马前卒工作室特地回顾历史,讲述一下日本人曾经企图在半个世界实施的宗藩体系

 

2
旧日天子

 

谈到日本的傀儡国,中国人首先会想到溥仪的伪满洲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日本占领了东北全境,然而日本还未与英美开战,需要顾忌列强的担心,不敢直接强行吞并为总督区,于是考虑设计一个傀儡政府,为自己的侵略行为涂脂抹粉。

 

而当时溥仪已经被冯玉祥军队赶出了紫禁城,此时正寓居天津。在土肥原贤二的鼓动下,溥仪重新捡起了皇帝梦,潜逃东北, 1932年3月1日建立了满洲国,成为了伪满洲国“执政”。伪满洲国于1934年3月1日改制为帝国,溥仪也顺势登基成为满洲国皇帝。

 

虽然日本人把溥仪第三次扶上了皇帝位置,但是日本军方对中国的关内领土还有其他安排,所以绝对不允许混淆满洲国和清朝,不允许溥仪自称中国皇帝。溥仪就是一个关东军占领区内的傀儡帝王。

 

那么,在日本的封建宗藩体系内,溥仪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虽然日本帝国败亡很快,各部门的对接不算完善,不过还是留下了很多制度安排。从目前的各种证据看,基本可以确定,在二战日本侵略军设计的宗藩体系内,溥仪将是地位最高的傀儡封建主。

 

早在发动二战之前,日本就拥有一个相当成熟完备的勋章体系,而日本人向溥仪颁发了最高等级的勋章——大勋位菊花颈章(如下图)。

 

天皇“亲邦”变宠臣——日本帝国的东亚宗藩体系梦想!

颈章如项链一样环绕颈部,中间落下一个颈章吊坠

 

天皇“亲邦”变宠臣——日本帝国的东亚宗藩体系梦想!

昭和天皇自己佩戴时的相片。

 

这种勋章,只授予天皇本人和做出重大贡献的重臣元老,以及少数和日本关系极好的外国元首,比如泰国拉玛九世国王和比利时利奥波德二世国王等等。赐予溥仪此等荣勋,至少在表面上给了溥仪一个极高的荣誉地位,和天皇本人相去不远。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控制了多个傀儡政府,傀儡政权首脑、王侯以数十计,但只有溥仪被日本人授予了这一枚勋章,同期投靠日本的蒙古德王和汪精卫都没有,可见溥仪虽然没什么实权,面子还是很足的。

 

1935年4月,溥仪在日本人的安排下“访问”日本。昭和天皇亲自出面迎接,还带着大批皇族陪同,礼节上几乎让溥仪和天皇享有同样等级。

 

天皇“亲邦”变宠臣——日本帝国的东亚宗藩体系梦想!

天皇迎接

 

天皇“亲邦”变宠臣——日本帝国的东亚宗藩体系梦想!

乘车同行,并列而坐

 

更有甚者,为了笼络溥仪遇,在溥仪前往日本皇宫时,裕仁的母亲节子皇太后称其为“满洲殿”,宣称看到小裕仁五岁的溥仪,想起了自己第一胎流产的儿子!

 

一国皇太后不能乱开这种玩笑,她代替已故的大正天皇认了这个便宜儿子,一方面是宣示了对满洲国的控制,但另一方面也算是给 “日满协和”做了一次礼仪确认。

 

在溥仪后来写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里面,他是这么说的:

 

“我到裕仁的母亲那里,献了殷勤。日本报纸曾报道过我和她散步的情形,说有一次上土坡,我用手搀扶了日本皇太后,这和我在长春宫内府中,搀我父亲上台阶有着同样的心情。其实,我还从来没有搀扶过自己的父亲,如果问到我搀扶裕仁的母亲的心情,坦白地说,那纯粹是为了巴结。”

 

可见不光日本皇太后认了他这个便宜儿子,日本人还替他认了便宜妈妈。一方面这说明日本人笼络他有多么急切,另一方面也可见日本人眼里他还是有这个资格的,其他人还真没有。溥仪这段话把两个人之间的来往含糊其辞地写了出来,想必也是觉得被认了便宜儿子实在尴尬吧。

 

3
满洲傀儡

 

不过,溥仪能享有如此礼遇,仅靠关东军建立的“满洲国”皇帝身份明显不够。日本统治者的潜台词很明显——你曾经是“中国天子”,是几千年来东亚和中亚封建秩序的顶峰,日本作为“接班”者愿意承认你个人的礼仪性地位。反过来说,你也得承认日本“接班”后的至高无上地位。

 

当溥仪扮演自己现实角色,“满洲国执政”和“满洲国皇帝”的时候,他的地位就没那么高了。

 

1940年,遵照日本人的指示,溥仪从日本迎回了“天照大神”,在满洲国的“帝宫”同德殿院内修建了“建国神庙”,供奉天照大神的“神器”,并称“神庙”为“建国元神”。

 

不久,在“宫内府”下成立了“祭神府”,由桥本虎之助(曾任日本近卫师团长、关东军参谋长和宪兵司令官)任“总裁”,沈瑞麟任“副总裁”。关东军司令部还请来“神道家”笕克彦,向溥仪和伪满大臣“传道”,即满洲国的“帝师”。

 

关东军规定,每月初一、十五,所有伪满洲国大臣和关东军司令官都要到“神庙”祭祀。1940年7月15日,溥仪颁发《国本奠定诏书》,确定日本的“天照大神”为伪满洲国的“国神”和“国教”。

 

在《国本奠定诏书》里面,溥仪特意厚颜无耻地说“今兹东渡,恭祝纪元二千六百年庆典,亲拜皇大神宫,回銮之吉,敬立建国神庙,奉祀天照大神,尽厥崇敬,以身祷国民福祉,式为永典,令朕子孙万世祗承,有孚无穷。”这实际上就是儿皇帝宣言,承认满洲国皇帝是日本皇室的分支,或者说继子。

 

可惜,溥仪能接受儿皇帝,日本人却未必愿意让他长久地当下去。

 

1942年,大东亚会议召开前夕,满洲国也要纪念“建国10周年”,日本军方约谈溥仪,要求《建国十周年诏书》不能和别的国家一样,称日本为盟邦、友邦,应该称【亲邦】。

 

不等溥仪同意,伪满洲国国务院总务厅长官武部六藏就把“总理”张景惠和各部“大臣”召到他的办公室,讲解称日本为“亲邦”的道理。溥仪颁发《建国10周年诏书》之后,随即写了一封“亲书”,任命自己的首席大臣张景惠为“特派大使”到日本去“谢恩”。

 

所谓亲邦,自然比盟邦要更亲,日本人对满洲国的态度相当露骨。

 

过了没多久,伪满洲国宣传机构在日本顾问的直接指挥下,喊出“第二次建国”的口号。溥仪已经“登基”很久了,所谓“第二次建国”的意思是日本的新政策——日满韩一体化。

 

当时韩国已经被日本所吞并,“日满韩一体”预示着日本打算以韩国为模板对待满洲国,在不久的将来会撕掉溥仪这块遮羞布,直接吞并整个东北

 

4
满韩同级

 

那么下一个问题来了——假设日本真的打赢了太平洋战争,击退了苏联装甲集团军,那么在吞并了满洲国之后,溥仪乃至整个满洲国皇族又如何处置呢?

 

从前文可以看到,为了笼络溥仪这个曾经的中国天子,日本天皇给了相当高的礼遇,连皇太后也出来捧场。所以,如果吞并的时候溥仪还活着,他个人的礼遇不会缩水太多,甚至可能成为日满合邦的名义元首之一。

 

但溥仪的继承人就多半没这个待遇了。他们没当过中国皇帝,继承的只是不存在的满洲国帝系,对中国关内领土也从无影响力,所以在新的国家里只能享有普通的贵族地位,融入日本一大串装点门面的王公贵族体系中。

 

这并不是无端推测,因为在满洲国之前,在满洲国之前,日本人还吞并过一个傀儡国——“大韩帝国”。

 

自从明朝开始,朝鲜就一直是处于中国的宗藩体系下,朝鲜的最高君主是国王。而在甲午战争之后的1897年,朝鲜王朝的第26代国王李熙(朝鲜高宗)听从日军安排,自称皇帝,改国号为“大韩帝国”,正式脱离中国的宗藩体系。

 

然而这不过是日本人吞并朝鲜的短暂前奏而已。1910年,随着《日韩合并条约》正式签订,朝鲜被日本帝国吞并,朝鲜帝系自然消失,李氏皇族也被吸收到日本本身的封建体系当中。

 

当时朝鲜高宗已经死去,纯宗无后,弟弟李垠是继承人,而这个李垠,就体现了日本人对新宗藩体系的安排。

 

1907年,日韩尚未合并,李垠还是朝鲜皇储,日本朝鲜统监伊藤博文以“皇太子需要摆脱宫人影响,跟从帝师学习帝王之道”为名,将10岁的李垠带到日本,送入贵族学校,为其日后融入日本贵族体系做准备。

 

天皇“亲邦”变宠臣——日本帝国的东亚宗藩体系梦想!

喜欢模仿俾斯麦的伊藤博文和年幼的李垠

 

长大成人之后,按照普通日本皇族的成长路线图,李垠加入日本军队,成为日本陆军军官,并且依照皇族的规矩,晋升比同龄的军官要快一些,早早地晋升陆军中将。

 

天皇“亲邦”变宠臣——日本帝国的东亚宗藩体系梦想!

 

为了加强对李垠的控制,日本皇室和政府还从皇族当中物色了一位公主作为其妻子(梨本宫方子公主),让李氏的下一代融入日本血统。面对指婚,李垠自然也没有拒绝的余地。

 

天皇“亲邦”变宠臣——日本帝国的东亚宗藩体系梦想!

方子公主与李垠

 

日韩合并条约规定,“给予韩国皇帝、皇太子等与其地位相当的尊称、名誉与和维持这些所必须的岁费”,因而纯宗被日本天皇封为昌德宫李王,李垠为王太子,同样享有亲王封号,其他李氏的直系亲属也得到了相应的贵族身份。

 

在金钱方面,日本人既然已经得到了一整个国家,自然也不太吝啬于给李家相应的金钱支持。李家的王公贵族每年都可以领取相当高额的年金,生活水平远远高于当时的普通日本百姓。

 

就这样,朝鲜最大的封建家族——旧王族李氏家族,就随着朝鲜被吞并而整个被吸收进了日本帝国体系内,成为日本李王家。

 

天皇“亲邦”变宠臣——日本帝国的东亚宗藩体系梦想!

李垠后期完全按照日本王族公卿的方式打扮,除了名字之外看不出任何朝鲜元素

 

1926年,朝鲜前纯宗死去,李垠继承了李王王爵,他的儿子李玖成了李王世子。除了李王本家之外,李坧的其他近亲亲属也被封为公族,比如李埈,李键,李鍝等等。

 

天皇“亲邦”变宠臣——日本帝国的东亚宗藩体系梦想!

李垠的侄子李键,同日本贵族通婚,战后为了继续留在日本改名桃山虔一。

 

再回到溥仪这边,和李坧、李垠兄弟类似,溥仪也没有直系后代,立弟弟溥杰为第一继承人。

 

在日本政府运作之下,当时在日本读军校的溥杰,和来自于旧公卿家族嵯峨侯爵家的小姐嵯峨浩结婚,同样让日本血统融入爱新觉罗家皇族的后代。(和朝鲜纯宗李坧以及其弟弟李垠的情况何其相似!)

 

天皇“亲邦”变宠臣——日本帝国的东亚宗藩体系梦想!

溥杰与嵯峨浩

 

5
大小有别

 

由此可见,日本对满洲国和满洲皇族的未来早有规划,只要大东亚新秩序稳固下来,那溥仪兄弟就会和琉球王国的王族尚家、朝鲜帝国皇族李家一样,成为住在日本的“亲藩”。按照李家的例子,爱新觉罗家应该会世袭一个亲王爵位,被认同为皇族的一员,当然这也只是一种有名无实的优待罢了。

 

当然,并不是每个封建君主都会得到日本人同样的重视,在日本人的眼里,由于国家重要性和投靠顺序不同,各个封建主得到的赎买价格也不同。

 

比如琉球旧王室尚家,本身既没有实力也没有什么被笼络的价值,而且早在明治维新之前就被日本的萨摩藩所征服。所以在被日本人吞并之后,虽然也被纳入日本封建贵族体系当中,但是只给了一个侯爵爵位,地位和溥仪、李坧无法相提并论。

 

天皇“亲邦”变宠臣——日本帝国的东亚宗藩体系梦想!

末代琉球尚泰王

 

提到日本所笼络的封建贵族,那就还要提到蒙古察哈尔地区的徳穆楚克栋鲁普亲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德王”。

 

德王在大清帝国覆灭之后,开始寻求蒙古独立,并且引入日本人的支持。在满洲国建立之后,德王活动更加频繁,最终在1938年出任所谓的“蒙古联盟自治政府主席”,后合并“察南自治政府”及“晋北自治政府”成立“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成为日本对蒙古进行殖民扩张的傀儡。

 

天皇“亲邦”变宠臣——日本帝国的东亚宗藩体系梦想!

左为德王,中为德王政府军事领袖李守信,右为日本国军人

 

联合政府的首都设于呼和浩特,名义上归南京的汪伪国民政府所辖,实际则是一个独立的政权。蒙疆政府在日本和伪满洲国驻有单独的外交机构,悬挂“四色七条旗”,汪伪与伪蒙疆自治政府双方在界限两侧分别设卡,征收关税、过境费。人民穿越边境则需要办理“出入境证”。

 

1941年2月15日,德王赴日,参加日本皇纪二千六百年纪念典礼。他仍然妄图实现“蒙古建国”的梦想,为此拜见日本天皇裕仁和首相近卫文麿,但日本首脑们没有立刻给予他明确的答复。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为了强化对德王和伪蒙政权的控制,同意将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易名为“蒙古自治邦”,由德王出任主席,他也由此死心塌地地追随日本侵略军。

 

有趣的是,在追随日本人之外,他念念不忘家族在满清时代的荣光,对曾经的满清皇帝溥仪非常恭敬。1934年,溥仪即位伪“满洲国”皇帝时,德王特意穿上清朝时的蟒袍、马褂,戴上朝珠、顶戴,在溥仪画像前叩拜拍照。还派人专程赴伪满,将照片送给溥仪,表示忠心。随后,德王到长春见溥仪,先行三跪九拜“君臣”大礼,祝贺溥仪又登基称帝。

 

他这么做,却让日本人非常不爽,还派人斥责了德王,但是同时为了笼络德王,他们又让溥仪封德王为武德亲王。

 

日本人的矛盾态度事出有因,他们扶持溥仪,部分原因是想要利用他前皇帝的身份影响全中国。但另一方面,在新封建体系内,唯一的核心是天皇家族,溥仪不能再有自己的藩属国,即便溥仪承认日本的宗主国地位也不行。溥仪相对其他傀儡帝王的优越礼仪地位只限于他自身,不能延伸到满洲国皇族。这就是日本宗藩体系的本质。

 

6
未完计划

 

日本帝国的扩张目标是大半个亚洲乃至太平洋,所以在基于北亚殖民地建立封建宗藩体系后,也企图把这套体系向其他地区复制。凡是有机会利用当地封建主的地方,绝不错过机会。

 

1940年,趁着法国在欧洲被德国打败,投降德国的时机,日本人入侵了已经沦为法国殖民地的越南。虽然这时候碍于法国已经是德国的附庸,他们没有直接驱逐法国殖民政府,但是也实质上控制了越南军政事务。把越南“保大皇帝阮福晪”控制起来做傀儡备选。

 

1945年3月9日,维希法国被盟军灭亡,日军随即在越南发动了三九政变,正式驱逐了法国在越南的残余势力,然后扶植保大皇帝建立了越南帝国。

 

注意,1945年3月离日本投降仅仅5个月,美国人已经开始筹备冲绳战役,离日本本土一步之遥。就在这样危如累卵的时候,日本人还是念念不忘自己的殖民帝国,一心要把越南旧封建主拉入到日本帝国体系内,这份对宗藩体系的热爱实在执着

 

天皇“亲邦”变宠臣——日本帝国的东亚宗藩体系梦想!

为了纪念摆脱法国殖民,保大帝在成立越南帝国之后所发行的纪念邮票,只可惜被日军所扶持起来的政权,注定只能昙花一现。

 

保大皇帝不是唯一的东南亚傀儡封建主。法国殖民政府在三九政变过后被彻底消灭,法国东南亚殖民体系也由此土崩瓦解。旧法国殖民地上新建立了三个君主制国家:越南帝国、寮王国(老挝)和柬埔寨王国,这三个国家君主分别为保大帝、西萨旺·冯和诺罗敦·西哈努克(后来西哈努克亲王也成为了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与之类似,之前进攻东南亚的时候,日本人也频繁树立封建君主作为傀儡。山下奉文进攻英占马来半岛,就扶持当地的土邦苏丹协助日本的统治。后来马来西亚经济腾飞的关键人物马哈蒂尔首相,就是在这个时候和日本人开始接触,60-70年代承接日本产业转移也靠当年的老关系。

 

日本和土邦苏丹们合作,代价就是迎合土邦需求,屠杀华人。在进攻马来半岛的时候,日军对当地的华人进行了骇人听闻的屠杀,1942年新加坡沦陷,日本第25军司令官山下奉文等人策划了针对新加坡华人的“肃清行动”。2月17日,山下奉文命令新加坡警备司令河村三郎:“将潜伏着的持敌对态度的华侨连根铲除,以绝我军作战的后顾之忧。”参谋长铃木则明确指示:“判定出敌对分子后,当即处置(死刑)”。

 

2月18日,日军对新加坡市区进行划区封锁,强令华侨前往7个集中地接受甄别,是生是杀,完全随日军意志支配。在加东海滨,数以万计的华人遭到机关枪的射杀;不拉干马蒂海边,昼夜都有船将华人载到海上,将两人背靠背绑紧推入大海。李光耀侥幸逃生,多年后还心有余悸。

 

而在这腥风血雨当中,当地的土邦主却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相反能够从华人的残杀当中获取和日本人合作的“好处”。

 

7
异想天开

 

中国关内经过辛亥革命,早已没有封建王族,但日本人依然企图“凭空制造”傀儡封建主,简直是被自己习惯的手法绑架了。

 

1943年,日军华南总指挥部特务机关长洪矢崎义郎,率领一支马队来到官禄埔村。在日兵搀扶下,三跪九叩,边拜边泣地叩进洪氏宗祠。据他说,他就是洪秀全的后裔,小时候他的祖母经常嘱咐他说:你们的祖先是广东花县官禄埔村人。如果你们有机会到中国,就一定要去拜祭祖先。

 

当时,洪矢崎义郎还借走了高祖洪英伦夫妇画像以及族谱,说要给在日本的洪氏后裔传阅。并承诺不久原物归还。但后来归还的只是复制品(据说,1973年,有四位日本友人来访洪秀全故居,听说此事后,答应设法将原物归还。这两件原物,现在收藏在南京博物馆中);

他们宣称,在太平天国的天京(即今天的南京)于1864年6月19日被清军攻陷的前夕,洪秀全在病逝前把一批眷属用船运往上海,让他们经吴淞口逃往日本,而这些后裔在日本扎根,时刻不忘恢复祖先的荣光。

 

当时太平天国已经灭亡近一个世纪,所谓日本洪氏传人,明显荒诞不经,可是为了迎合整个日本侵略战略,日本人连这个享国十几年的本土基督教帝国也不放过。可见日本的侵略战争,一定程度上是出于统治集团的阶级本性。

 

有鉴于此,我们不妨假想一番。如果日本在所谓的“大东亚战争”当中获胜,保住了自己的帝国,那么在他们的统治下,帝国内部的封建主将会出现如下的宗藩关系:

 

满洲国将会被日本直接吞并,爱新觉罗家并入日本王公贵族体系,同时和朝鲜李家一样,融入日本血脉。溥杰将会继承溥仪的王系,他和嵯峨浩的子孙将会成为日本世代传袭的满洲王。同时,如同李键等人一样,爱新觉罗家其他投靠日本的王公也会得到几个中级贵族城号。

 

次一等的由日本扶持起来的越南帝国、寮王国(老挝)和柬埔寨王国等等王国,为了彰显与欧美殖民地的不同,可能会维持一段时间的“独立”,作为日本外邦藩属国存在。

 

而封建土邦苏丹、小国领主将会如同琉球的尚家一样,成为日本非王公的次等贵族,得到一批侯爵做安慰奖。

 

整个封建体系,层次分明,并且以日本天皇家族作为唯一核心,不允许任何形态的横向联系,这就是 “大东亚新秩序”的礼仪逻辑。

 

然而,东亚人民不仅有反殖民反侵略的需求,对内也急需改造旧社会,成立新型国家。所以日本此举貌似可以稳定殖民地,从长期看来却激发了更多的反抗,打消了一些动摇资产阶级的投靠之心,是加速日本帝国灭亡的重要因素。毕竟就连汪精卫这种傀儡首脑,对溥仪的“皇帝”身份也颇有嫉妒之心。

 

如此迷恋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封建贵族体系,也证明了日本法西斯彻头彻尾的反动本质,从这点来看,他们的失败大概也是注定的吧。


最新热点时评↓
washiluf.png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