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电影技术原因是场秀说说我为什么不看好它!

  • A+
所属分类:靠谱青年

电影《八佰》虽然经过了一些折腾,但还是马上就要上映了,电影究竟如何我们还不得而知,但它的炒作已经是满城风雨了,这不禁让人想到管导的好友冯导之前用过的碰瓷套路。当然,《八佰》会引起风波一点都不让人意外,旧意识形态遇到新时代,在这中国影视业中并不少见,当然这也不仅仅是中国一家的问题。

《八佰》讲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的故事,这本身是个好故事,但就像人们普遍担心的那样,怕的是讲不好这个故事。角度扭曲,阴阳怪气,远离事实而不接地气,搞得任何一方都不满意,从目前的宣传来说,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八佰电影技术原因是场秀说说我为什么不看好它!

实际上《八佰》遇到的一个大问题,也是几乎所有试图表现国民党抗战的抗日剧都会遇到的问题,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国民党抗战就像网红的脸一样,涂抹起来光鲜,细看是会要命的。我曾经谈过淞沪会战,它的本质不是决战,也不是应战,是一场大规模的投机和表演。尤其在战机已失的情况下,为赢得所谓国际同情,以一国之精华进行绝望的孤注,是赌徒的做法。而四行仓库之战是这场表演最后的高潮。

这差不多就是《八佰》最让人尴尬的地方,由于年代太近,史实细节保留的太充分,往往经不起细看。四行仓库之战,国军伤亡32人,其中战死4人,撤退时又牺牲5人,而日军方面有名有姓的战死者,已知只有一个田中少尉,伤重不治而死,因为拖了两天被日军划到战伤一栏。双方实际上就是在三天的时间里,进行了几次小队一级的战斗,根本不可能发生一直以来某些人所描述的一日之间毙伤日军二百余人的情形。(虽然日军有瞒报伤亡的恶习,但毕竟整个闸北之战的伤亡也就41人,很难瞒报到哪里去)

四行仓库是一个极为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本来就是八十八师师部,其中存储了大量的枪支弹药食物,甚至在整个过程中租界的自来水,乃至人员往来交通都没有断绝。而四行仓库的地点更是精心选择在紧靠租界的一侧,日军因此也不敢使用重炮,与其说四行是一场大战,恶战,不如说一场大秀。这场大秀的最高潮是女童子军冒着枪林弹雨裹青天白日旗游过苏州河,使国旗飘扬在四行仓库之上,这当然是震撼人心的一幕。然而按当事人曹聚仁所说,那一面旗既不是游过苏州河送去的,甚至楼顶那面大旗也不是女童子军送的那面,只是出于宣传的需要如此报道而已。

至于一些人津津热道的国军精锐,恐怕也要让人失望了。四行仓库守军虽然是精锐的88师,但这时消耗太大,作战骨干基本是来自湖北的补充兵,其主力之一是通城县保安队,构成可谓五花八门,壮丁之中有前儿童团长,旧赤卫队员,甚至有陕北被俘的红军。谢晋元曾以弹药剩余尚多,工事坚固,士气旺盛为由,力请坚持抵抗,却因为租界施加给国民党上层的压力不得不奉命撤退,更充分揭露了这场战斗的实质。撤出的八百壮士最后被租界所扣留,数年后沦为日寇战俘,受尽苦难。抗战胜利后幸存者又值国民党金融崩溃,所谓的救济成了笑话,衣食无着,流落街头。这就和大部分正面战场的所谓英雄传奇一样,总是经不起细看的,有时我们基于民族情感不去点破,但总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去渲染,一旦被揭破,反而是很尴尬的。

八佰电影技术原因是场秀说说我为什么不看好它!

如果按这样的真实情形去拍摄,那恐怕是很难让人接受的。四行仓库确实是淞沪会战的一个绝佳写照。由于国民党高层无能,当断不断,使淞沪会战损失惨重,以至于不得不靠地方保安队成建制补充嫡系精锐。无论政治信仰如何,甚至个人遭受过多大的苦难,在国家大义面前,基层将士摒弃前嫌,奋勇作战,却无奈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和基层将士的英勇相比,国民党的上层人物就更为可耻,典型如某些人口中的英雄,借四行仓库沽名钓誉的孙元良。一个在淞沪大战时龟缩在后方玩弄女学生,在南京保卫战时弃师而逃,靠妓女的庇护捡回一命,靠杀人灭口溜须拍马逃脱军事法庭制裁,回头又反咬恩主,被同僚所不齿的人物。更不用说以淞沪到南京,数十万将士的牺牲求所谓国际同情,几乎断送抗战的国民党决策者。

这场战斗更像它的幸存者杨瑞符营长评价的那样“是役也,既未成功,又未成仁,仅仅作到‘绝对服从命令’六个字”。从军事上来说无论淞沪还是四行仓库之战,绝不能说打的多么出色。正是基于淞沪等一系列正面战场的教训,毛泽东才往复在论持久战里强调,抗战的胜利,在群众,在运动战,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一定要避免一切大的决战。与之相比,十五年后的上甘岭之战,坚守坑道的人民志愿军才是真正把中国军人的英勇顽强展现了出来。和四行仓库的悲剧不同,这是一场以中国军队的胜利结束的不朽丰碑。

真要把八百壮士的故事拍好,又不脱离事实也未尝不可。要拍出基层将士的勇敢、国民党高层的无耻无能、中国人民的失望与希望,哪怕在最深的黑夜里也绝不屈服的坚持、日本人的跋扈嚣张和在列强压力下不得与的暂时隐忍。宏大的视角与感人的细节交织,全景式的展现抗战前期的内外部环境。

八佰电影技术原因是场秀说说我为什么不看好它!

在一场宛如东方慕尼黑的阴谋里,英美苏德等强国各有各的盘算,彼此明争暗斗,有意无意的鼓动国民政府的希望,又绝不愿意伤害自己的利益,口惠而实不至,以中国人的牺牲试图消耗日本人的力量,收割自己的利益。年轻瘦弱的中国士兵艰难战斗着,哪怕战线早已支离破碎,长官早已逃跑,饥寒交迫,但只要还有一口气在,绝不放弃。暂时得势的日本军队一面摧垮国民党的抵抗,一面用血红的眼睛看着列强繁华的租界,咬着牙关隐忍,就像盯着肥肉极力克制的恶犬一样。

很遗憾,从《八佰》的宣传来看,我们恐怕看不到这样的真实与恢弘,更像是一部偏离史实的涂脂抹粉之作。当然,就像我一直强调的,毕竟电影还没上映,现在断言还太早。但《八佰》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另一个大问题。这些年来,几乎所有国产战争片都面临的窘境,伴随着大量粗制滥造的神剧,人们早已对这类片子表现出厌倦和失望了。抗战片早就坏了自己的名头,人们会对这样一部电影有多大的兴趣是可疑的。

八佰电影技术原因是场秀说说我为什么不看好它!

这里可以稍微谈两句神剧这个话题,现在有个挺流行的说法说国军正剧化,共军神剧化。这其实就是暗示神剧化是长期以来宣传领域意识形态解构和抹黑的一个阴谋,但这是不是合适我有点怀疑。实际上无论正剧还是神剧其实都没有想象中的市场。国军的正剧是肯定没人看的,倒不如说因为没人看,才只有靠政策和地方政府的支持,用最熟悉的套路敷衍了事的拍成正剧。而共军的神剧不少还是打算赚钱的,才拍成可能有收入的神剧,但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

不考虑洗钱这种事情,严格说神剧粗制滥造有点冤枉,因为战争就不是它的核心要素,它实际上是披着战争皮的言情,武侠,刑侦,探险等片子,这些类型本来就是天马行空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说,它填补了我国没有的B级片市场。群众也没有多少把它当历史来看。但这确实是麻烦的事情,本来这些片子应该各有出处,互不重叠。现在他们一起披着抗战皮出现,不外乎是这类题材政治正确好审批,能套各种政策,市场看上去也稳妥,可直接结果就是观众下意识的就把抗战剧和杀时间的烂片对等起来了。

其实抗战剧已经污名化了,但不以战争卖点的类型片也是有的,比如说《虎口脱险》这类喜剧片,或者美国的超级英雄类。最早的神剧《抗日奇侠》如果当超级英雄片来看,也还说得过去,这类片子比较成功的大概就是燕双鹰系列,喜剧类《举起手来》也算狂欢的彻底,以至于没人考虑他们的失真。反而你要以一副严肃的面貌再去出现,那很容易让人本能的想起那些笑话,小丑要严肃起来,观众就笑的更厉害了。

八佰电影技术原因是场秀说说我为什么不看好它!

现在这种情形,肯定对《八佰》的票房是不太友好的。虽然宣传上拼命打擦边球,但《八佰》不是一个洗钱,或者奔着封杀得奖去的片子。华谊这两年的财政状况不好,今年盈利压力不小,《八佰》据说市场预期希望要30亿的票房,现在看这个是很悬的。《八佰》其实就是奔着国产电影保护月,打算趁没有对手的时候钻个空子去的,但这种打算吃政策的做法,好像观众不看这片子就没法过日子,躺着就想赚钱只怕有点想的太美好了。

当然这里不是说主旋律电影就完蛋了,这类电影是有市场的,也不是不能大火,但只能说市场容量有限和拍摄水平和要求都比较高。关键是拍摄者的立场也很微妙,基本上世界上各国的影视工作者和当局的立场都有点偏离,这差不多是搞艺术的天性,在其他国家一般是偏左,在我国的就是有点亲外自由化或者说偏右。(当然,这种混乱的左构成很复杂,社民主义,无政府主义,托派,还有主流的白左和大财团控制下强大的右翼工业机器,一般来说外国的老右翼都有两把刷子,我国的三观稍微正的也差不多,不然作为非主流是要站不住脚的)

我个人认为抗战剧是要越来越少的,这不仅仅是污名化的问题。抗战这个叙事本来就有非常大的问题,根本上说,一个处于高速上升期的国家,国民是不喜欢失败和悲剧的,而抗战,尤其是国民党抗战用耻辱来形容也不过分,这不是当代观众会感兴趣的东西。除了吃饱没事干的老爷,谁会自找不自在呢?观众进电影院很大程度上是寻求生活高压下视听的短暂发泄,这虽然不影响共情和共同价值观的呼应,但也懒得接受不同类型价值观的说教与灌输。本来,这在我国不算难事,拍反面题材容易出事,拍正面题材还不容易,然而这一旦涉及到拍摄者价值观和主流观众的差异性就是个问题了。

八佰电影技术原因是场秀说说我为什么不看好它!

 

当然,不仅仅是立场,立场有问题也不是就拍不出好片子。从技术上说,讲故事的能力,工业化制造大电影的能力,旧时代以得奖和小圈子声誉为目标的影视业者能不能实现新时代的造梦也是个大问题,典型的例子比如张艺谋老师,好摄影真不代表好故事和好电影。这两年新锐导演的成功,其实也在说明观众的潜力一直都在,是旧模式没有办法充分调动起这个潜力。

不过,就像我一开始讲的,这类问题也不是中国才有的。美国商业化大片原来在大财团的控制下,是拍的很好的,但这些年我们看同质化严重,而纯粹的战争片更是凤毛麟角。同质化可以理解,就是资本在大局面不好的情况下,倾向于保守,而战争片的全面衰退是很让人遗憾的。这体现了不同阶级价值观的撕裂,美国电影的模式给影视业者很大的话语权,导演不愿意成为完全资本的工具试图在战争片中加入更多自己的东西,但相应的观众需要的不是这些在全球转向的时代已经不合时宜的想法,而战争片的属性又决定了它的投资成本是不能随便拿来抒情的。

这种思想上的脱节是致命的,靠得奖和技术进步是难以弥补的。政治正确,或者普世价值,虽然在表面上节节胜利,然而从特朗普的崛起我们就知道,这种胜利仅仅是表面而已。但越是这种情形,就越容易在小圈子里变本加厉。表面上小圈子通过这种变本加厉加强了自己的话语权,但是群众虽然沉默,可并不愚蠢,他们也有自己无声的不满。应该说近些年来,不少大片的失败,除了整个西方世界衰退带来的故步自封式的保守,和这种思想上的隐蔽撕裂是有很大关系的。

这当然不是说,电影就该狗血加流量,一味的靠刺激来讨好观众。但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本身就应该是一种大众艺术,它应该是创作者和大众的互动,反应时代的呼声,站在雅和俗之间,而不是一种孤芳自赏。今天的电影面临着不小的问题,观众在大片的冲击性,娱乐的阈值不断提高,这就意味着保守是行不通的,哪怕是现在居于顶点的美国人,也要跟上这个变化。

应该承认,中国的电影市场既容易生存,又不容易生存。国内的巨大市场养活了一大批原本靠垄断和保护为生的旧时代老朽,中低端领域的廉价刺激靠小鲜肉与流量IP很快就能满足,真正的大片市场又长期处于匮乏的状态。几十年的美国大片垄断为中国的电影观众带来了一个很高的起始标准,随着美国的衰退,美国宣传叙事的衰退随之,但这不代表国产片就能自然而然的获得市场。

八佰电影技术原因是场秀说说我为什么不看好它!

 

《八佰》这片子无论成败,我看都会是一个重要事件,虽然希望不大,成了,那说明中国战争类型片的一个突破,要是败了,给后来者提个醒,旧的路子不能走了,旧人也该给新人让路了,无论哪种,都是好事。大片的好处就在这里,不是大失败就是大成功,无论哪种都是一个大教训。随着中国本土意识形态的觉醒和中国市场的成熟,观众从饥不择食走向精挑细选,这给电影带来很大的机遇还有更大的压力,绝不是几个简单标签或者本土化就能解决的。

可以说中国的电影市场是注定要出世界级大片的,路都是走出来的,何况中国有那么大的市场,没有张屠户也吃不了带毛猪。资本的威力就在于只要有需要,它能从石头里给你开出花来,大片本身就是强势意识形态传播和大规模工业化整合的产物,美国人在上升期就做的很好,我看,中国人也是能够做到的。(作者: 刘梦龙;来源:网络)


最新热点时评↓
washiluf.png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