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五)十月革命与苏俄内战爆发

  • A+
所属分类:真相大白

8.十月革命

从第六次党代会到十月革命,列宁都处于地下活动状态。他在发动起义之前半个月秘密返回彼得格勒,也只跟中央委员会的核心成员接触。

10月23号,列宁召集核心中央委员开会,以10票赞成2票反对通过了立刻发动武装起义的决定。投反对票的是两个列宁最亲密的助手——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他们都曾经长期呆在欧洲,在列宁身边工作。相反,那些跟列宁关系没那么密切的委员会们全部支持武装起义。

这个结果应该是有点让列宁尴尬的,但更尴尬的还在后头。

8天以后,在所有其他中央委员不知情的情况下,孟什维克的报纸《新生活报》刊登了采访加米涅夫的一篇文章。加米涅夫以自己和季诺维也夫的名义,公开表态反对立刻举行武装起义的计划。

这就等于是对外泄漏了党的最高机密。之前社会上一直有布尔什维克要武装起义的传言,但未经证实。加米涅夫的访谈算是把这个事儿挑明了。

列宁对此极为愤怒,把二人称之为“叛徒和工贼”,提议中央委员会把二人开除出党!

大部分中央委会都不赞成把他们开除出党,但一些委员(捷尔任斯基和斯维尔德洛夫)表示至少应该暂停二人的中央委员资格。

关键时刻,斯大林出手了。他认为革命前夜党的团结十分重要,不应该做出如此激烈的决定,这个事情最好是等以后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再说。

在斯大林的坚持下,列宁的提议被否决了,二人不仅保住了党籍,还保留了中央委员的职位。

可能是由于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的泄密,临时政府加紧了镇压行动。他们下令查封布尔什维克的报纸,并要对报纸的编辑和文章作者提出刑事指控。11月6日凌晨,斯大林主编的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报》印刷厂被一群士官生和警察袭击,这是临时政府动手的信号。

11月6日(俄历10月14日)傍晚,心急如焚的列宁不顾保卫人员的劝阻,离开秘密住所,冒险来到起义指挥部斯莫尔尼宫,召集中央委员开会,下令立即发动武装起义。起义随即开始,卫戍部队和工人赤卫队开始从不同地点向临时政府所在的冬宫进发。。

11月7日上午,列宁发表《告俄国公民书》,宣布临时政府已被推翻,政权转移到了军事革命委员会手中。但这时起义部队才刚开始包围冬宫,临时政府还没有投降。

11月8日凌晨,起义军在“阿芙乐尔号”的炮火支援下,攻克了冬宫,逮捕了里边的临时政府成员。起义取得了成功

图片

斯大林是十月革命的核心领导成员之一,但他没有直接参与11月6号的军事指挥活动。他在革命最后一个月的主要职责,还是继续负责党务和宣传工作。

托洛茨基在十月革命中的角色比斯大林要重要一些,他以彼得格勒苏维埃及其下属的军事革命委员会的名义颁布了很多命令,直接参与了军事指挥。

但是,十月革命的总指挥只有一个人——列宁。

要理解托洛茨基在十月革命中的角色,首先需要搞清楚“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军事革命委员会”的关系。

十月革命是布尔什维克领导的。起义部队的控制权,掌握在布尔什维克各级军事组织手里。这些军事组织的领导人,只服从党的命令,而不是苏维埃的命令。

彼得格勒苏维埃及其下属的军事革命委员会,其成员包括了布尔什维克、左派社会党、无政府主义者等几个激进派别。列宁决定以苏维埃军事革命委员会的名义发动起义,是为了更好地团结各方政治力量,提高革命的合法性,为组建新政权提供便利。

军事革命委员会由一个五人的常务局领导,主席是左派社会革命党人拉吉米尔。布尔什维克占了三个席位(波德沃伊斯基、萨多夫斯基、安东诺夫-奥弗申柯),再加上托洛茨基以苏维埃主席的身份参与其中,布尔什维克拥有绝对控制权。说直接一点,苏维埃和军事革命委员会就是块牌子,负责盖章的;布党的中央委员会才是核心,真正做决策的。托洛茨基和三个常务局的布尔什维克委员,他们的工作是当好列宁和布党命令的传达人,把这些命令变成军事革命委员会的文件发布出去。

起义之前一周,布党军事组织给中央委员会写信,强烈要求由军事组织而不是军事革命委员会来领导起义,被中央委员会拒绝;起义前两天,军事组织最重要的三个领导人(波德沃伊斯基、涅夫斯基、安东诺夫)再次当面向列宁提议,再次被列宁否决。

十月革命的两天,列宁全程坐镇斯莫尔尼宫,军事组织的主要领导人都来到了这里,直接从列宁这里听取命令,然后行动。攻打冬宫的时候,列宁不停的给他们写条子下指令,让人带往前线。列宁是唯一的总指挥。

列宁是一个深谙谋略的政治家。他让刚合并的区联派首领托洛茨基当苏维埃主席,让盟友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当军事革命委员会主席,把名义上的荣誉让出来,极大的促进了各派团结,实际指挥权则稳稳的操控在自己手中。托洛茨基在苏维埃主席的位置上,出色的完成了党安排的任务,功劳很大,但不能说他是十月革命的实际总指挥。他只是总指挥的传声筒和盖章者。

9.苏俄内战爆发

攻打冬宫是十月革命最具标志意义的事件,但它可能也是整个革命过程中难度最低的一环。

攻打过程十分简单,没有遭遇到像样的抵抗,因为彼得格勒的卫戍部队已经全部站到了布党一边。临时政府这边,也就是一些军事学校的士官生在组织防御,还有一些未经训练的妇女突击营。这些人缺乏战斗意志,大部分在冬宫被包围以后就自行散去。起义过程只有六人死亡,起义军这边基本就是零伤亡。

正因为如此,十月革命中,军事指挥的重要性不算高。关键是革命之前的准备,即对卫戍部队的策反和工人赤卫队的组织。

更关键是,推翻临时政府以后,如何控制整个俄国,如何抵抗来自外围俄军的攻击和外国的军事干涉?

由于布党组织发展的很好,早在十月革命之前,大多数城市的苏维埃就已经由布党控制。革命成功的电报发往全国以后,各地苏维埃纷纷宣布接管当地政权,全国 “传檄而定”。

接下来就是前线军队的问题。临时政府主席克伦斯基逃出了彼得格勒,请求在前线打仗的将军们带兵返回彼得格勒,消灭革命政权。

但布尔什维克之前大力宣传反对战争,声称一旦夺权就要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让士兵们复员回家,把农村的土地分给贫农;还要实行军队民主,让士兵委员会掌握军队,反对军官独裁。这些思想深受前线士兵赞成。军官们倒是想带兵去镇压革命,但是指挥不动中下层。

前线总司令杜鹤宁,拒绝承认苏维埃政权,列宁就以新政府的名义发了一封电报,宣布把他免职,另外任命一个总司令。杜鹤宁就再也指挥不动他的军队了,只能交出权力,然后被逮捕。

最后,绝大多数军队要么倒向布尔什维克,要么静观其变,拒绝了克伦斯基的请求。

只有一支小规模的哥萨克部队向彼得格勒进发,但在遭遇抵抗后不久,就决定放弃进攻,撤回原驻地。

地方党组织建设、针对军队的宣传渗透工作是谁在负责呢?我没有找到相关资料。但斯大林是俄国中央局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也是《真理报》的创始人和主编,地方和军队组织宣传应该是由他在负责的。

——这里顺便说一下,当时还有一位中央委员斯维尔德洛夫在负责组织工作。第六次党代会的筹备也是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共同主持的。斯维尔德洛夫比斯大林小六岁,党内地位一直比斯大林低一点。从他的个人经历来看,就是斯大林的“粘贴复制”版本,或者说是 “小斯大林”。他在1919年就因病去世了。有人因为斯维尔德洛夫也擅长组织行政工作,认为如果他没有去世,斯大林的总书记职位可能就会由斯维尔德洛夫担任。这是可能的,但这只会增强斯大林的力量,而不是相反。因为他长期跟斯大林共同工作,在多次党内路线分歧上都意见一致。他跟斯大林的共同点在于出生于贫苦家庭,参加革命后长期坚持在国内搞地下斗争,从地方组织领导人的位置上被提拔进入中央局,多次被逮捕流放,都始终不出国避难。他跟斯大林一起在北极圈里被流放了两年,二人长期住在同一个房间,并一起策划逃跑。逃跑失败以后,又一起被迁移到另外一个地方继续流放。斯维尔德洛夫跟斯大林比,理论水平要差一些,很少发表文章,是比斯大林更纯粹的党务工作者。这一点上他更像莫洛托夫。从个人经历和政治立场来看,在列宁去世以后的政治斗争中,他如果活着,不可能跟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这些“旅欧派”知识分子高层站到一起去,肯定会全力支持斯大林的路线。斯维尔德洛夫去世以后,莫洛托夫取代了他的位置,成为了斯大林的主要副手和铁杆支持者。

地方上和军队里的局面稳住了,新政权才算基本站稳了脚跟,革命初步取得胜利。新政权立刻干了四件大事,实践列宁在革命之前的承诺:把银行和工厂国有化,把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在军队中推动民主化、跟德国签署停战条约《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布列斯特和约》的条件非常苛刻,割让323万平方公里的俄国领土,失去五千万人口,而且在被占领区有占全国煤炭开采量的90%,铁矿石的73%54%的工业以及33%的铁路。首都彼得格勒也因此失去安全保障,不得不迁都莫斯科。但列宁还是咬着牙坚决签署了。因为苏维埃政权手里没有能打的军队,国内经济极为困难,没有任何力量支持他们继续打下去。

尤其重要的是,俄国之前的盟友——英国、法国和美国都拒绝承认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拒绝为苏维埃政权抵抗德国提供任何援助。列宁多次会见协约国的外交代表请求支持,但都被拒绝。如果英法愿意承认苏维埃政权并继续提供支持,《布列斯特和约》可能就不会签署。相反,英法还积极支持哥萨克、沙俄旧军官等势力武装反对苏维埃政权,日本还在英法支持下从远东入侵俄国。苏维埃政权完全处在孤立无援、四面楚歌的状态,外部环境比临时政府糟糕的多。

斯大林、斯维尔德洛夫、季诺维也夫这些“列宁主义派”支持列宁。但托洛茨基及其区联派的人反对签署停战和约。此外,布哈林领导的“左派共产主义者”派别也反对。由于这两个党内派别的联合反对,列宁的提议没有获得通过,德国又发动了一次攻势,大败俄军,让最终签署的条约条件变得更加苛刻。托洛茨基被战场的惨败“说服”了,这才转到了支持列宁的立场上来。和约最终以比最开始坏得多的条件签署了。

尽管条款极其苛刻,列宁的决策仍然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俄国成功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跟德国停战了,新政权赢得了极为宝贵的喘息机会。德国在西线被英法打的焦头烂额,顾不上要钱拿地。签约之后八个月,德国就向英法投降了,然后列宁就宣布废除了这个条约,领土也不割让、赔款也不付,所以布尔什维克这边没有什么实际损失,凭空换到了八个月的休息时间。

停战也让列宁的另一个承诺——前线军队复员回家——得以实现。这些都为革命政权在民众中间赢得了巨大的声望。

但战争并没有真的结束。被剥夺了土地和资产的地主、资本家们非常愤怒,殖民列强对盟友内部爆发的革命高度紧张,害怕革命会蔓延到欧洲。军队解散以后,军官们就失业了。那些对布尔什维克政权不满的军官们,在地主、资本家和英法殖民列强的支持下,重新召集旧部,组织新的军队,举着象征沙俄的白色旗帜,号称“白卫军”,在外围边疆发动叛乱,并开始向莫斯科进军。

血腥残酷的俄国内战爆发了。

这才是革命者们面对的真正的考验。这之前的道路都有点过于顺利了,一切都是主要通过政治斗争来完成的,十月革命几乎兵不血刃就夺取了政权。现在,则必须在俄国广阔的土地上,通过战争的厮杀来保住胜利果实。

上一次无产阶级革命政权的建立,还是五十年前的巴黎公社。那一次革命的背景和十月革命极为相似:法国军队在与德国(普鲁士)的战争中惨败,不满战争失败的首都群众推翻了向普鲁士投降的政府,建立了临时政府;临时政府又继续跟普军作战,继续失败,革命群众再次起义,推翻临时政府,建立了无产阶级革命政权。

但是,革命政权只存在了两个多月。支持临时政府的军队从全国各地赶来围攻巴黎,普鲁士也释放了大量法军战俘,让他们加入临时政府军。

最后,巴黎公社革命以一场临时政府军对公社社员的大屠杀而结束。

所以,十月革命在整个布尔什维克革命中的重要性不宜高估——它的象征意义很足,但远不是决定性的胜利。如果新政权不能战胜反革命势力荷枪实弹的反扑,列宁、斯大林这些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很快就会排队被送上刑场枪毙。他们的名字就会和他们的事业一起,迅速被历史遗忘,除了极少数专业研究者以外,没有人会记得他们。

在新政权存活了三个月之后,列宁就不无兴奋地说道:“我们的政权存活的时间已经比巴黎公社长了。”

新政权手里没有可以调动的军队。卫戍部队不愿意离开大城市上前线打仗,工人赤卫队缺乏组织训练。托洛茨基已被任命为全国军事革命委员会主席,他决定紧急征兵,并召集旧沙皇部队的军官加入,用他们的专业能力来重头开始打造一支新式军队——红军。

这支军队主要的特点就是“讲政治”,所有部队都会安排一名政委,主管政治思想工作。按照托洛茨基的构想,政委由布尔什维克担任,但军事长官则由前沙俄军队的专业军官担任。

这个决定遭到了以斯大林为首的老布尔什维克们的强烈反对,但列宁支持托洛茨基,所以它还是执行下去了。军队被迅速组织起来,开往东南西北不同的方向去跟白卫军战斗。

在如何使用沙俄军队的旧军官问题上,托洛茨基和斯大林之间爆发了尖锐的冲突。

在斯大林等许多老布尔什维克眼里,托洛茨基就是一个革命前临时入伙的“外来户”,跟他们就不是一路人,其入党动机也相当值得怀疑。但他迅速赢得了列宁的信任和重用,在党内实际上居于二把手的位置,还被放到军事革命委员会主席这么重要的位置上。现在,他主持军事工作,要求布尔什维克把对红军的指挥权交给沙俄的旧军官们,这可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他们在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里展开了对托洛茨基的轮番攻击,要求停止这样的做法。

但是,这种攻击没有发生多大效果,因为列宁支持托洛茨基。

列宁是一个把实用主义的灵活性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性神奇的、近乎天衣无缝的结合起来的天才。他当然赞同党要掌握对军队的控制权,但现在白卫军从四面八方打过来,手里无兵无将,理论再好有什么用?兔子急了咬人、狗急了跳墙,布尔什维克急了为啥就不能用旧军官?

党内军事人才严重不足,托洛茨基能拼凑起来一支勉强能打出去的军队,列宁对他的工作很满意,为他提供了坚定的支持。除非有谁能证明不用这些旧军官照样能打胜仗,不然就按照托洛茨基的办法来。

中央委员会里反对托洛茨基的人一大堆,但谁能站出来真刀真枪上前线去证明不要托洛茨基的办法也能行呢?这是一个文科知识分子占主导的群体,没有一个人有过指挥正规军作战的经验,连在军事学校里上过学的人都没有。托洛茨基作为一个理论专家,竟然能真的在短时间内组织出一支庞大的军队送上前线开战,已经是凤毛麟角的天才了,难道还有比他更厉害的、无师自通的军事天才隐藏在中央委员们中间吗?

天助布尔什维克,竟然还真有。

这就是斯大林。(作者:李晓鹏)

附录: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一)前言》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二)从鞋匠之子到党的领导人》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三)迎接列宁回国并代表列宁做政治报告》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四)“一生之敌”托洛茨基火线入党》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五)十月革命与苏俄内战爆发》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六)天降猛男:内战中的斯大林》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七)谁是刺杀列宁的幕后黑手?》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八)“列宁遗嘱”为什么没能打倒斯大林?》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九)斯大林如何保住了总书记的职位?》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十)斯大林是如何击败托洛茨基的?》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十一)新经济政策的存废争论与“三驾马车”决裂》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十二)斯大林为什么要放托洛茨基出国?》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十三)斯大林是如何成为最高领袖的》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十四)斯大林“五年计划”的巨大成功》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十五)农业 集体化与1932年大饥荒》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十六)基洛夫遇刺案(1)》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十七)基洛夫案与大清洗的关系》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十八)澄清关于“斯大林谋害基洛夫”的谣言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十九)莫斯科大审判是一场“表演”吗》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二十)皮达可夫的飞行》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二十一)“大清洗”的导火索(1)西班牙内战》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二十二)“大清洗”的导火索(2)图哈切夫斯基案》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二十三)大清洗的真相》


最新热点时评↓
washiluf.png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