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六)天降猛男:内战中的斯大林

  • A+
所属分类:真相大白

1.天降猛男:保卫察里津

斯大林不服托洛茨基,但无法说服列宁,那就只能自告奋勇,找机会自己上战场证明给列宁看。

托洛茨基快速组建的红军战斗力很差,到处吃败仗。南线最先扛不住。

南边白卫军实力最强,有沙俄传统的骑兵来源——哥萨克提供支持,还有南方的港口铁路可以方便的用来获得外国列强支持。很快,白卫军开始包围南部重镇察里津。

察里津是南方交通要道,丢了察里津,南方的粮食就无法顺利运往北方。莫斯科和彼得格勒的工人士兵们早就饿的嗷嗷叫了,再把南方的粮食供应切断,新政权很快就会无法支持。

紧急关头,列宁派斯大林担任粮食委员,去南方负责征粮。

列宁没有授权让斯大林去管军事,但斯大林到了察里津就给列宁写信声明,粮食问题的本质是军事失败,战场上打不赢就不可能从搞到足够的粮食,因此,他要直接抓军事全权,还要撤换集团军司令员。并声称:

“这一点我过去提过,但是没有得到答复。好吧。在这种情况下,我将自己做主……我绝不会因为没有托洛茨基的公文而不去行动。(《年谱》,141)”

托洛茨基强烈反对,但列宁决定让斯大林试一试。

有了列宁的支持,斯大林宣布成立外高加索军事委员会,自任主席,大刀阔斧的干了起来。他迅速撤换了一大堆托洛茨基任命的高级军官,换上老布尔什维克。又在军队里边搞肃反,抓出来一批被认为是间谍的军事专家,把他们枪毙或者丢进河里淹死。最牛的是,他逮捕了红军北高加索军区司令部所有人员,就连托洛茨基亲自任命的军区司令员斯涅萨列夫也未能幸免。

托洛茨基获悉后急电命令斯大林“立即释放被关押者”。对中央军事革命委员会主席的命令,斯大林直接当它是一张废纸,不予理睬。他是政治局委员,只对列宁负责。

他把老布尔什维克军人伏罗希洛夫和布琼尼给提拔了上来,又让布琼尼组建了 “第一骑兵军”,下面设两个师,其中一个师长是铁木辛哥,下面又设了几个团,其中一个团长叫朱可夫。

这几个人后来都成为了斯大林执政的军事班底。

斯大林其实并不完全反对任用在旧军队的军事专家。旧军官和军事专家们当参谋、顾问或者中下级指战员之类的是可以的。他经常要求伏罗希洛夫等人,要向军事专家们学习专业知识。1919年9月,他还亲自发电报请求中央释放一个被逮捕的旧军官——古萨罗夫,让他到自己手下工作。但像集团军司令、军长这种关键位置,最好还是应该由布尔什维克自己培养出来的可靠人物来担任。而托洛茨基是意思是:这些主官都可以用旧军官,布尔什维克当个政委就行了,且“政委不干涉作战事务(《年谱》,145)”。

尤其令斯大林不满的是,他认为:托洛茨基管理军事工作不扎实,经常不做认真的背景调查,仅根据这些旧军官在旧军队里的职位就颁发任命状,根本不管他们在政治上是否可靠。这完全是在乱来。军情再紧急也不能这么干,因为在关键位置不小心放上一个叛徒奸细,就会毁掉整只军队。

因为这个分歧,双方在列宁面前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列宁采取一种“两种办法都试试看”的办法来调解。他把斯大林骂了一顿,算是给托洛茨基面子,但同意让斯大林继续主持察里津保卫战。

结果是:察里津保卫战取得了胜利。

斯大林带着伏罗希洛夫和布琼尼等人打败了白卫军,南方的粮食也顺利运往莫斯科,解除了北方的粮食危机。

返回莫斯科后,列宁没有给予斯大林很高的赞赏,而是说,打了胜仗当然是好的,但如果不采取那么多极端的措施,说不定我们可以以更小的代价取得胜利。再一次维护了托洛茨基的面子。

但是,与此同时,1918年11月30日,斯大林被任命为工农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而托洛茨基只是委员。这个委员会的主席是列宁,它的地位高于中央军事革命委员会,是最高军事决策机关。这就相当于认可斯大林在军事决策上以后只需要向列宁负责。

——列宁再一次把面子给了托洛茨基,把实权给了斯大林。

2.力挽狂澜:驱逐尤登尼奇

斯大林离开察里津以后,南方的军事指挥权又回到了托洛茨基和他任命的旧军官手中。在托洛茨基的坚持下,伏罗希洛夫被解除了军事指挥权。

没过多久,白卫军在邓尼金的带领下开展了新一轮的反扑,南方面军不断溃败。

这下托洛茨基在莫斯科坐不住了,没办法,他只好亲自南下指挥作战。

但还是没有用,红军继续溃败。

1919年6月30日,察里津失守。

正在南方前线指挥作战的托洛茨基向列宁发回了绝望的电报,认为主要原因是红军战斗素质太差造成的。他说:“无论是宣传鼓动还是进行惩罚,都不能使一支光着脚、赤身裸体、吃不饱肚子和长满虱子的军队变成有战斗力的军队。”

抱着对战局的绝望,托洛茨基回到莫斯科,请求辞去军事革命委员会主席的职务,并且连政治局委员的职务也要一起辞掉!但他辞职的请求被政治局拒绝了。

托洛茨基辞职是悲观绝望到了极点的做法。他认为俄国革命彻底的失败已经是不可避免的。

8月5日,刚回到莫斯科不久的托洛茨基向国防委员会递交了一份计划,异想天开的建议把革命基地从俄国转移到印度!

他在这份报告中说:“看来正在形成这样的国际形势,通向巴黎和伦敦的道路要经过阿富汗、旁遮普和孟加拉……建立一个军团(三万到四万骑兵)并将其派往印度”。

这个计划当然没有可能被认真考虑。

托洛茨基在南方被邓尼金打的焦头烂额的同时,斯大林也没有闲着。他又被列宁派往北方的彼得格勒救火去了。

彼得格勒原本由季诺维也夫领导。这是个纯粹的知识分子,对军事问题一窍不通,被尤登尼奇带领的第一爱沙尼亚师六万多人,以及海军上将科恩斯指挥的舰队打的一败涂地,丢掉了彼得格勒外围几乎所有重要的军事据点。季诺维也夫紧急请求中央允许他放弃彼得格勒,往南撤退。

斯大林再次亲临最危险的第一线。1919年5月19日,刚到彼得格勒的斯大林在召集军事长官们开会讨论之后,认为彼得格勒可以守得住,随即下令,对全市18岁到40岁的劳动者进行总动员,并开始全面肃清内部的叛徒奸细。

6月13日,位于红军后方的两座炮台——红丘炮台和灰马炮台发生军事叛乱。军事专家们认为这两个炮台只能从陆地上攻打,而斯大林坚持要用海军去打。6月14日,斯大林召集海军和陆军指挥人员开会,下令从海陆两个方向同时进攻,第二天就顺利收复了这两座炮台。事后,斯大林得意洋洋的给列宁写信说,这次胜利的主要经验就是反对了军事专家们的提议。

收复炮台后,红军在6月21日展开反攻,把叛军赶出了俄国边境。6月28日,收复了芬兰边境上的重要据点维德利察,彼得格勒危机解除。

第一次彼得格勒保卫战取得了胜利。

两天以后,6月30日,托洛茨基就在南方把察里津丢了。

3.大迂回战略:打垮邓尼金

随后,斯大林又被派往西线,跟波兰军队作战。

这一回,斯大林返回给列宁的信息是:除非有足够的援军,否则西线守不住。

由于列宁未能给西线派来任何援军,斯大林组织红军撤退,放弃了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退到了别列津纳河以东,依托河流进行固守,形成了比较稳定的防线,成功抵御了波兰军队的继续进攻。9月2日,斯大林给列宁拍电报说,他已经开始反攻。

西线稳定的同时,南方的局势却在极速恶化。托洛茨基“整顿”后的南方面军被邓尼金打的溃不成军。邓尼金的军队迅速向莫斯科推进,连续攻克库尔斯克、沃罗涅日两大重镇,于10月6日占领了距离莫斯科380公里的奥廖尔,并一度逼近距离莫斯科只有约200公里的图拉。

当时,党内很多人都觉得,莫斯科肯定守不住了,干脆撕毁党证,准备迎接白军进城。苏维埃中央制定了把政府迁往乌拉尔地区的秘密计划,一些党的高层领袖甚至准备逃往国外。党的书记叶列娜·斯塔索娃接到高层密命,让她为每一位中央委员会成员弄一张假护照和一捆沙皇纸币。

关键时刻,从西线返回的斯大林,被委任为南方战线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负责对付邓尼金、保卫莫斯科。

1919年10月3日,斯大林到达南方面军司令部。六天以后,就组织起突击兵团,抗击奥廖尔的白军继续北上。然后会同各方面的指挥员,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迂回包抄计划。

邓尼金急于求成,派兵快速往莫斯科突击,后方和两翼不够巩固的问题很快就暴露出来。这一点,红军指挥员们在斯大林到来之前就意识到了。他们制定了一个从顿河地区迂回攻击邓尼金后方的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

斯大林到来之后,立刻否定了这个计划。他是南高加索人,对高加索一带的人文地理相当熟悉。他分析说,顿河地区是哥萨克聚居地,哥萨克在内战中是支持邓尼金的。哥萨克这个曾经的游牧民族,依靠给沙皇组织骑兵,在顿河地区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封赏,其统治集团把顿河地区视为自己的地盘。革命政权把土地分配给贫苦农民的政策,激怒了哥萨克封建地主,他们才支持邓尼金叛军。但是,他们的目标只是守住自己在顿河的土地,没有兴趣跟随邓尼金北上莫斯科。邓尼金以复兴沙皇俄国为目标,跟哥萨克想在顿河地区建立自治共和国的目标是矛盾的。因此,只要红军不主动去顿河地区打哥萨克,他们会保持中立;反之,如果要经过顿河地区,则必然会遭到哥萨克的激烈抵抗。

斯大林的意见,是绕的更远一点,从顿河以西的顿巴斯地区走——这里就是现在俄乌战争的主战场,位于乌克兰西部。

斯大林之所以看中顿巴斯地区,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这里有煤矿,工人阶级力量比较强,而工人阶级是布尔什维克最好的朋友,红军从这里走比较容易得到群众支持;第二是这里有海港和铁路,是邓尼金获得外国列强支持的重要后勤通道,夺取顿巴斯地区之后,可以切断邓尼金的海外支援,让他不战而溃。

10月15日,斯大林给列宁写信,阐述了自己的这一想法。

红军按照斯大林制定的战略,分兵两路,一路从正面往南攻击,一路由布琼尼带领,从绕道去夺取顿巴斯。

10月17日,红军收复奥廖尔。

10月25日,布琼尼击溃了邓尼金的主力,开始横扫顿巴斯地区。

1920年1月10日,布琼尼的部队占领南部重要枢纽城市罗斯托夫,察里津通往里海的通道被彻底切断,邓尼金失败已成定局。斯大林又被派往西南方面军事委员会,负责收复乌克兰。

随后,图哈切夫斯基被任命为高加索军区司令,歼灭败退到北高加索的邓尼金主力部队,红军收复察里津。邓尼金被逼辞职,逃亡欧洲。

围绕察里津的攻守和南方战线的争夺,斯大林和托洛茨基谁的军事才能更高,是一目了然的。

那些为托洛茨基辩护的人,总会说,托洛茨基在南方战线指挥的失败,是斯大林和伏罗希洛夫在背后捣乱造成的。其实托洛茨基在南方战线节节败退的时候,斯大林正在紧急组织彼得格勒保卫战,不大可能有精力来给托洛茨基捣乱。

托洛茨基在南线战场上的惨败,从根本上讲,是他在红军组织路线上的严重错误造成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信仰的红军将士们,不需要也不应该由一群旧军队的军官来指挥领导。实践证明,他们可以在“光着脚、赤身裸体、吃不饱肚子和长满虱子”的情况下战胜强大的敌人,成为一支强大的军队。但前提是他们能够从上到下都想清楚自己为何而战。让一群并不赞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官来指挥,就会让这个信仰链条断掉。以旧军官的战争经验和知识,当参谋、提意见是可以的,但要当指挥官成为红军战士们的领导,下面的人不会服气,军队战斗力就会受到严重破坏。托洛茨基全面任用旧军官来指挥红军,当然会在实际过程中处处碰壁。

斯大林在南方指挥的时候,托洛茨基又被调到彼得格勒继续救火。季诺维也夫实在是不行,尤登尼奇的残兵败将在芬兰修整以后,组织反扑,没过几个月他又顶不住了。托洛茨基水平不如斯大林,但比季诺维也夫还是要高明些,他在北部战线指挥了第二次彼得格勒保卫战并取得了胜利。

图片

4.勇追穷寇:消灭高尔察克

北线、南线的故事结束,再来看看东线和西线。

东线这边一直是托洛茨基和他选择的军事长官在指挥,其中就包括图哈切夫斯基。

刚开始,东线这边的红军一直很拉胯,打不过高尔察克的白卫军。

1918年12月25日,双方主力经过一个月的激战以后,红军从东部工业重镇彼尔姆败退,白卫军在东部战线取得战略优势。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为此,列宁派出刚从察里津保卫战得胜归来的斯大林,会同捷尔任斯基,一起去调查“彼尔姆惨败”的原因。

这次调查时间比较短,斯大林也没有参与东线军事指挥,很快就被派去北方保卫彼得格勒去了。但他和捷尔任斯基做了很认真的调查,向中央提交了一份整改报告,指出东线红军在组织上非常混乱。

报告主要讲了三点。第一是认为不加区别的盲目招兵对军队战斗力破坏很大,提议以后招兵必须区分“有产者和贫困者”,只有出身贫困的士兵才会在政治上支持红色政权,也才适合在红军服役。第二,就是必须加强政治工作,后方要加快培训有经验的政治委员到部队中来,并有必要改组全俄政治委员局。最后一点,当然是严厉批评了托洛茨基主持的中央军事委员会在瞎指挥,说“以它所谓的训令和命令扰乱战线和各集团军的指挥事宜……军事总部不进行适当的变动,前线是没有打胜仗的保障的。”

这份报告的精神总体就是在指责托洛茨基,因为托洛茨基一向不重视政治工作,不管是招兵还是任命军官,都不太“讲政治”。斯大林是对红军的“政治属性”认识比较深刻的党内高层。

——不过,斯大林也并非什么事情都与托洛茨基对着干。在这份报告提交之后,党内关于红军组织问题发生了争议,产生了一批“军事反对派”,希望把十月革命之前列宁承诺的“军队民主化”引入红军,把部队作战和训练的决策交给士兵委员会甚至是士兵大会来“民主决定”。斯大林和托洛茨基都坚决反对“军事反对派”的意见,强调必须把红军建设成为一支纪律严明、服从命令的正规军。为此,斯大林甚至暂时终止了对托洛茨基滥用“军事专家”的批评,二人短暂的结成了同盟。“军事反对派”的意见被两巨头合作打压了下去。

列宁继续在两巨头中间“找平衡”。他支持斯大林的报告,同意对东部战线进行相关的整改,但东部战线依旧由托洛茨基负责。

此后,东部战线的局面开始逐步好转了起来。

1919年三四月份,东线白卫军高尔察克组织了一次向莫斯科的突击,红军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以后击退了这次突击。这个时候,两个军事主官——总司令瓦采季斯与东线司令谢尔盖·加米涅夫(跟政治局委员加米涅夫不是一个人)在要不要继续反攻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两个司令官都是沙俄部队的军官,但瓦采季斯的部队在二月革命后几乎完全布尔什维克化,成了十月革命的主力,所以他算是老布尔什维克;谢尔盖·加米涅夫则是十月革命后才加入红军的。

谢尔盖·加米涅夫主张乘胜追击,彻底歼灭高尔察克;瓦采季斯则主张见好就收,担心追击进入高尔察克的大本营会遭到其后备部队的打击。

托洛茨基和斯大林这一次态度反了过来:托洛茨基支持老布尔什维克总司令,斯大林则支持旧军官谢尔盖·加米涅夫。

托洛茨基希望尽快把红军抽调到西线作战——他一直把进军欧洲作为红军的终极使命,不想深入东方广阔的西伯利亚腹地。他下令把谢尔盖·加米涅夫撤职。

斯大林没有指挥过东部战线,跟谢尔盖·加米涅夫也没怎么打过交道。但是,东线军队里的几个政委,竟然支持谢尔盖·加米涅夫的路线,要求恢复其职务。斯大林对这些政委是很熟悉的,他从政委们口中了解到了相关情况,决定支持政委们,认为必须先彻底打垮高尔察克,才能没有后顾之忧的向西进军。

列宁这次站在了斯大林这一边。谢尔盖·加米涅夫官复原职,红军越过乌拉尔山展开大追击。结果证明,高尔察克在后方根本没有后备军队,面对红军的追击不断溃败,终于被彻底消灭。

因为这次胜利,谢尔盖·加米涅夫取代瓦采季斯,成了全俄武装部队总司令。那几个支持他的政委,则被提拔进入中央军事革命委员会,取代了托洛茨基的几个亲信。

5.南北并进:横扫乌克兰

东线肃清以后,红军主力在西线展开了全面进攻。这里之前主要是波兰军队入侵。波兰人在英法的支持下,想要吞并《布列斯特和约》中列宁承诺放弃的领土。

西线又分成两条战线:南线和北线。

南线主要负责收复乌克兰,由斯大林负责,布琼尼担任主攻;北线主要负责收复白俄罗斯,由新任总司令谢尔盖·加米涅夫负责,托洛茨基最喜欢的将军图哈切夫斯基担任主攻。

南线和北线的进展都十分顺利,波兰军队不堪一击。图哈切夫斯基攻克了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斯大林也带兵横扫乌克兰,夺取了乌克兰首府基辅。苏军乘胜攻入了波兰本土。

但是,在要不要进攻波兰首都华沙的问题上,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意见又不一致了。

托洛茨基和图哈切夫斯基主张进攻华沙,一举把波兰政权推翻,建立一个新的苏维埃革命政权。托洛茨基这么想有两个原因,首先当然是被军事胜利所鼓舞,认为波兰军队不堪一击,红军很容易就可以攻克华沙;第二还是托洛茨基“不断革命论”的梦想,认为这就是俄国革命走向欧洲的起点,推翻波兰资产反动政权,让它布尔什维克化,红军就可以兵临德国、震动欧洲,欧洲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将会次第爆发。

斯大林则坚决反对进攻华沙。

他从战术和战略两个方面来考虑问题。

从战术上讲,红军的后勤补给线拉的太长了,一旦战局不利会陷入非常危险的境地,而波兰军队只是被击溃,主力没有被消灭,具备保卫华沙的能力。在俄国境内波兰人不经打,但到了自己国家的首都,退无可退,他们的抵抗将会变得坚决,会变得很不好打。

从战略上讲,斯大林认为指望红军去推动欧洲革命的想法不切实际。不说德国,就算是在波兰,工人阶级也不会支持红军。为了抵抗红军想西方“输出革命”,德国、法国、英国都想波兰提供了极大的支持,这股力量绝对不容小觑。

但不幸的是,这一回,他没能说服列宁。

列宁在“世界革命”的问题上,跟托洛茨基走的更近一点。他在欧洲也呆了很多年,对欧洲爆发革命始终抱有极大的期待。至于战术问题,他乐于听取军事专家的意见——这一次,新上任的总司令谢尔盖·加米涅夫跟托洛茨基站到了一起,认为攻打华沙在战术上可行。

另一位政治局委员,新上任的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季诺维也夫也支持托洛茨基,甚至志得意满地宣布:(共产国际的目标是)“用两年或三年的时间使整个欧洲成为苏维埃国家。”

斯大林无法违背列宁和政治局的意见,但他不能对迫在眉睫的巨大危险保持沉默。他在《真理报》上公开发表文章,反对进攻华沙,认为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抗议的结果是,政治局搞了一个“重新划分战线的决定”:让斯大林负责往南方去清缴邓尼金的继承者弗兰格尔,而攻打波兰的红军统一由谢尔盖·加米涅夫领导。

斯大林对这个决定非常生气,给列宁发电报抗议。列宁毫不客气的回复他必须服从命令。斯大林无可奈可,回电请求辞去西南军事革命委员会主席的职务,返回莫斯科。他说:“我最多还能在前线工作两个星期,需要休息一下,请物色一个代替我的人。(《年谱》,196)”

重新划分战线的决议对前线红军的士气是个打击。因为攻入波兰本土以后,图哈切夫率领的北线军队在5月份打了败仗,而斯大林指挥的南线红军则用闪电战术击垮了波军第2和第3集团军,帮北线解除了侧翼的威胁。这种临阵撤换打了胜仗的统帅,让败军之将上位的做法,不得军心。

6.强弩之末:兵败华沙

7月17日,托洛茨基以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身份正式下达军令:向华沙进军!

托洛茨基还发明了一个很著名的口号“后方在前方”——世界革命的中心在德国,越过波兰继续向前,红军才会到达他们真正的后方。

最后的结果:图哈切夫斯基指挥的华沙之战以红军惨败而告终。

整个华沙战役中苏军阵亡和失踪官兵多达15万人,其中有大约十万人被俘。这些俘虏大部分在波兰战俘营中失踪,未能返回苏联。显然,其中大部分是被波兰方面杀害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军攻入波兰,以斯大林为首的政治局,下令在卡廷森林枪毙了许多波兰战俘,有据可查的大约有数千人,其原因也跟波兰人对待红军战俘的残忍做法有关。但是,后来,枪决几千战俘的决定被西方媒体夸张的宣传为杀了五六万人的“卡廷森林惨案”——多出来的死亡人数是德国纳粹干的,全部栽赃到斯大林头上,又是拍电影又是搞纪念,波兰政府和俄罗斯政府总统多次出面参加相关典礼,时刻提醒大家不忘布尔什维克的暴行,以免俄共在议会选举中得到太过席位。而对斯大林决定处决部分波兰战俘的原因——波兰在二十多年前,杀害了更多红军战士的事件,这些对着卡廷森林痛哭流涕的政客、宣传家和“人道主义者”们,则绝口不提,好像它从未发生过一样。

在指挥了红军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惨败以后,图哈切夫斯基在托洛茨基的庇护下,丝毫没有受到惩罚,反而节节高升,成了苏军内部的军事理论家,到处宣传他发明的、毫无实战依据的“大纵深”战争理论。后来,还成为了苏军五大元帅之一,一直到1937年被发现阴谋联合流亡国外的托洛茨基发动军事政变才被逮捕并处决。

华沙惨败以后,托洛茨基为了推卸失败的责任,竟然指责斯大林“粉饰了在向华沙推进之前各条战线的情况”。这完全是在颠倒黑白,斯大林是唯一在战前反对攻打华沙的政治局委员,不仅在内部报告里讲,还在报纸上多次公开发表反对意见,为此还丢掉了部分前线指挥权。斯大林没有粉饰什么,他指挥的红军在乌克兰就是打的很好,把波兰军队打的望风而逃,他把这些情况向政治局做了实事求是的汇报,但这显然并不构成任何应该冒进攻打华沙的暗示。

图哈切夫斯基则从战术上指责斯大林,认为斯大林指挥的南方面军去打利沃夫了,没有第一时间去华沙支援,才导致了失败。实际上,攻打利沃夫的命令,是由图哈切夫斯基建议,经过托洛茨基同意,然后由总司令加米涅夫下达的!

图哈切夫斯基和托洛茨基刚开始想要兵分两路,南路打利沃夫,北路去打华沙。他们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北路军单独去打华沙不会有任何困难,不需要支援。斯大林是在根据之前总司令部的命令在行动(斯大林本人也赞同打利沃夫,但他反对同时去打华沙,这是他跟图哈切夫斯基的分歧所在)。布琼尼的部队已经接到命令出发,前线已经跟波兰军队交上火了,图哈切夫斯基和加米涅夫才临时改变主意,让他们去支援华沙。结果布琼尼的部队没有能及时赶到华沙,他们就说这是斯大林在捣乱。这不是厚颜无耻的胡说八道是什么?集团军级别的军事行动,哪是说变就能变的?光是想要安全撤出战场就很麻烦,这才是南方军队不能及时赶到的主要原因。

而且,波兰方面也正确判断了红军意图,全力阻击南方军队北上,不是红军想怎么走就能怎么走。

惨败的直接原因,是图哈切夫本人过度托大,其军事指挥水平之低下,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他以为可以像攻克明斯克一样轻松占领华沙,波兰军队遇到红军只会抱头鼠窜。他根本没有亲临一线指挥,而是在距离华沙500公里的明斯克指挥作战,让红军主力快速进军去攻打华沙,完全不注意侧翼的保护,还异想天开的派出第4集团军绕到华沙后方想要合围(这倒是很符合他后来提出的“大纵深”作战理论)。波兰军队司令毕苏斯基抓住了漏洞,派兵迂回包围了冒进的红军,第4集团军被轻松围歼。

波军8月14号反攻,图哈切夫斯基呆在500公里外的司令部里,8月18号才接到报告,而且对前线发回来的可能会被包围的电报不屑一顾,认为是波兰军队的欺骗战术。等他发现问题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

图哈切夫斯基必须为华沙战役的惨败负最重要的责任。

当时的局势,红军不大可能攻下华沙。但是,如果图哈切夫斯基认真一点对待这场这么重要的战役,把司令部移到一线亲自指挥,根据战局变化随机应变,波军要想成建制的包围和歼灭红军基本不可能。最后的结果无非是红军在承受一定伤亡以后撤退。

实际上,因为骄傲轻敌而葬送了十万红军士兵生命的图哈切夫斯基,早在1920年就应该被枪毙,而不是等到1937年。

华沙战役结束后,苏俄内战大规模的战争也就结束了。列宁放弃了“世界革命”的不切实际的想法,把注意力全面转向国内社会主义建设。

7.双雄之争:谁是内战第一功臣?

回顾苏俄内战的过程,军事功勋最大的人物无疑是斯大林和托洛茨基。

二人都是最高军事决策机关——工农国防委员会的成员。

托洛茨基还担任负责总指挥的军事革命委员会主席一职,在红军初创的时候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在任用旧军官的问题上犯了错误,遭到了以斯大林为首的老布尔什维克的反对。斯大林对红军摆脱旧军官的控制,将红军打造成为一支不同于旧式沙俄军队的新军队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南部战线,斯大林主持了察里津保卫战和击败邓尼金的战争,托洛茨基则被邓尼金打的节节败退。斯大林的功劳显然比托洛茨基大很多。

在东部战线,按照托洛茨基的办法组建的红军刚开始很拉胯,经过斯大林的调查整顿以后,战斗力才得以提升。托洛茨基支持的军官们击败了高尔察克,但在是否乘胜追击的关键问题上,斯大林及时纠正了托洛茨基的错误判断。托洛茨基功劳更大一些,斯大林也有不小的功劳。

在北部战线,斯大林主持了第一次彼得格勒保卫战,托洛茨基主持了第二次彼得格勒保卫战。二人的功劳不分高下。

在西部战线,斯大林几乎是战无不胜,而且在进攻华沙的问题上判断正确,托洛茨基支持的图哈切夫斯基惨败于华沙城下,对红军诞生以来最惨重的失败负有主要责任。斯大林功劳极大,托洛茨基功不抵过。

总体而言,斯大林在内战中的军事功勋大大高于托洛茨基。

除此以外,托洛茨基还单独捅过一个大篓子——激变捷克军团。

捷克军团是沙俄的雇佣军,以捷克人为主,有四万多人。十月革命成功以后,这只军队还在俄国南部。他们不想参与俄国内战,想返回欧洲,去为英法效力,继续跟德军打仗。经过谈判,革命政权同意他们往东撤退,一直经过西伯利亚,从海参崴坐船返回欧洲。

刚开始一切还算顺利。虽然每经过一个城市都要沟通谈判,还需要地方上给安排火车,军队行动速度很慢,不过没有发生暴力冲突。1918年5月4号,军团到了车里雅宾斯克,在火车站遇到了一队运往德国的战俘。这些战俘是根据苏维埃政权和德国的协议,释放回国的,回去之后肯定会继续参加德军,也就是说他们过去是、将来还会成为捷克军团在战场上的敌人。这两伙人碰面,难免要发生点冲突。德国战俘打伤了一个捷克士兵,军团反击打死了一个战俘,地方政府就出面逮捕了打死人的士兵,军团就去抢人,双方发生冲突。地方治安部队的力量在几万人的正规军面前不堪一击,军团很快就控制了整个车里雅宾斯克。

托洛茨基接到报告,未经政治局或国防委员会讨论,也不跟捷克军团谈判,就宣布这些人是在武装叛乱,下令将他们全部逮捕并缴械。

这个决定相当简单粗暴,而且有点不自量力。新政权仓促组织的军队刚在战场上惨败给德军,被迫签署《布列斯特和约》,哪来的能力“逮捕”这样一支四万多人的正规军呢?

显然,托洛茨基的命令除了把捷克军团变成苏维埃政权的死敌以外,不会有其他结果。其实当时只要沟通妥协一下,承认地方政府处理失误,让捷克军团继续东进,就什么问题也不会有。

捷克军团得知了托洛茨基的命令,立刻就发动了真正的叛乱,采用武力不断夺取挡在他们前进路线上的城市,毁灭了一个又一个苏维埃政权。他们跟当地的白军联合起来。只用了一个月,白卫军就控制了从贝加尔湖到乌拉尔山的大部分西伯利亚铁路,肃清了沿线红军,并占领了大部分西伯利亚城市。高尔察克因此成了气候,发动向莫斯科进军的远征。

这样来看,托洛茨基指挥谢尔盖·加米涅夫和图哈切夫斯基等人,在东线对白卫军的军事胜利,不过是“自己挖坑自己填”。没有捷克军团的支持,高尔察克就成不了气候,东线根本就不会有能威胁莫斯科的军队出现。

捷克军团在帮着白卫军打了一段时间仗以后,发现短时间灭不了苏维埃政权,也不想再打下去了。他们还是想返回欧洲,不想老在俄国呆着,叛乱也是被托洛茨基逼出来的。这时候双方才想起来谈判。

经过谈判,双方再次达成协议,捷克军团放弃支持高尔察克,还是往东走,从海参崴撤出了俄国。

协议达成后,高尔察克就被红军逮捕并枪毙了,东线白卫军叛乱被迅速平定。

回顾托洛茨基参与苏俄内战的过程,他在南方战线惨败之后,就气馁的辞职,对革命前途失去信心;在白俄罗斯战局顺利的时候,就头脑发热,认为可以一口气灭掉波兰杀到德国。后来,斯大林这样评价托洛茨基:

“当革命冲力增长因而前进时,托洛茨基的力量就显示出来;而当革命失败并必须退却时,他的弱点就变得突出了。”

多伊彻在为托洛茨基写的带有吹捧性质的传记《先知三部曲》里边引用了这句话,并不得不带着遗憾承认:“这话倒多少符合事实。”

这种人显然是没有资格成为列宁的继承人,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

连“红军之父”这个吹捧他的人最喜欢使用的称号,他也名不副实。

同时,还必须指出,对华沙战役的惨败,列宁本人也做出了错误的决断。至少在重大军事决策的判断能力上,列宁显然比斯大林要稍逊一筹。当他的意见和斯大林一致的时候,他就是正确的,反之,就会犯错误。

考虑到斯大林从未有过在军队任职的经历,也没有上过军事院校。在没有任何基层作战经验的情况下,上来就直接指挥集团军作战,竟然可以战无不胜、横扫四方,只能用天才来解释。在十月革命之前,斯大林的日常工作就是为《真理报》写文章和编辑文章。被他击败的邓尼金、尤登尼奇等人都是沙俄军队中久经沙场的名将。这些人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一生戎马,竟然会被一个临时出场的报社编辑打到退休。这看起来是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不过考虑到斯大林是“马恩列斯毛”序列里边的。这种级别的人物,干什么事都应该只是基操。排在他后面的那位也是个书生,但打起仗来更猛,中国人对此也早就见怪不怪了。

在华沙战役的处理上,列宁明显偏心保护了托洛茨基和图哈切夫斯基。斯大林在战后曾经非常愤怒的要求调查战役失败的责任,他说:没打下华沙是小事,但十万红军战士被俘是大事,是前所未有的灾难。

他激动的说道: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求中央委员会成立一个委员会调查这场灾难的原因,目的是保证我们免遭新的失败。

看来,列宁同志顾惜军事统帅部的同志们。

但我认为,更应该顾惜的是事业,而非几个人的名声。”(《俄共(布)第九次代表会议记录》,转引自雷巴斯《斯大林传:命运与战略》)(作者:李晓鹏)

附录: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一)前言》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二)从鞋匠之子到党的领导人》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三)迎接列宁回国并代表列宁做政治报告》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四)“一生之敌”托洛茨基火线入党》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五)十月革命与苏俄内战爆发》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六)天降猛男:内战中的斯大林》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七)谁是刺杀列宁的幕后黑手?》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八)“列宁遗嘱”为什么没能打倒斯大林?》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九)斯大林如何保住了总书记的职位?》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十)斯大林是如何击败托洛茨基的?》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十一)新经济政策的存废争论与“三驾马车”决裂》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十二)斯大林为什么要放托洛茨基出国?》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十三)斯大林是如何成为最高领袖的》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十四)斯大林“五年计划”的巨大成功》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十五)农业 集体化与1932年大饥荒》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十六)基洛夫遇刺案(1)》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十七)基洛夫案与大清洗的关系》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十八)澄清关于“斯大林谋害基洛夫”的谣言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十九)莫斯科大审判是一场“表演”吗》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二十)皮达可夫的飞行》


最新热点时评↓
washiluf.png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