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2013年10月,电影《大明劫》上映。
电影把时间定格在崇祯15年,天下瘟疫横行、死尸遍野,崇祯皇帝困守皇宫,李自成在河南攻城略地,孙传庭和吴又可犹如汪洋大海中的孤舟。
大明帝国弥漫着一股药丸的气息。
崇祯皇帝的国库早已空空如也,让孙传庭的5000人马就地解决军饷,可地方士绅一毛不拔,却送了一屋子礼物给孙传庭。
如此场景,让人心寒。
他一怒之下对地方士绅举起屠刀,瓜分他们的土地和财富,给士兵发军饷,然后在崇祯的催促下出关作战。
孙传庭说了一段话,道出大明的死结:
“天下糜烂,百姓从贼,皆因饥饿,百姓饥饿,皆因无地可耕。得人心者得天下,你们知道什么是人心吗?人心就是粮食,就是源源不断地后备兵员,这就是为什么他李自成可以输个十回八回,而我孙传庭却连一回都输不起。”
前线的孙传庭输不起,宫中的崇祯也输不起。
崇祯17年2月,李自成已从太原、大同、宣府而来,直扑北京。崇祯皇帝命令大臣、贵戚、太监捐款,共克时艰。
他想让周皇后的父亲周奎带头捐12万两,给满朝臣工做一个榜样。周国舅一口咬定:“老臣穷啊,只能捐1万两,不能再多了。”
周皇后偷偷送去5000两,还被老父亲扣下2000两,把女儿给的3000两拿出来充数。
真贴心啊。
其他人也只捐几百两凑数。
最终,崇祯皇帝只收到20万两。这点钱对于守城的士兵来说,基本没什么用。
一个月后,李自成兵不血刃的占领北京,崇祯在走投无路之下,只能在景山的歪脖子树上了此残生。
身边只有太监王承恩陪伴。
那些哭穷的贵戚、大臣和太监们,在李自成的严刑拷打之下,吐出将近7000万两白银。
大明朝的钱在哪一个荷包里,一目了然。
历朝历代都有土地兼并和财富集中,但从未有如明朝一样穷的帝国,这恐怕不是“财政税收”就能说清楚的。
而王朝的气质往往和开国之君有莫大关系。
要解开明朝的密码,一定要读懂朱元璋。
理财之道,莫先于农。
这八个字被朱元璋奉为至理名言。
1356年攻克南京后,他就鼓励农民开垦荒地。2年后,康茂才被任命为都水营田使,负责管理水利和农业。
乱世中军粮缺口很大,仅靠农民远远不够。
派康茂才搞水利农业之后,朱元璋又设置万户府,组建了庞大的民兵队伍,让他们在无主田地上屯田。
闲时种地,战时出征,两不误。
当时的起义军或流动作战、或内部不稳、或不思进取......朱元璋的两项政策让他在起义军中出类拔萃,依靠稳定的经济收入和后备兵员,笑到最后。
1368年,大明立国。
过去的成功经验,让朱元璋迷恋不已。既然能在乱世中击败群雄,也可以在太平时代保证帝国绵延万年。
1370年,他号召北方农民努力开垦荒地,又把江浙的4000户无地农民迁到濠州,全部免除三年赋税。
为了抑制土地兼并,江浙14万户富豪也离开包邮区,被迁到中都凤阳,做了地地道道的安徽人。
朱元璋培养了大批自耕农,做帝国的税基。
战时的军屯也被发扬光大。他把90万顷土地拨给军队,占全国耕地的10%,军队“2分战,8分田”,养百万兵而不费一粟。
后来,军队屯田的数字猛涨到400万顷。
这就是为什么全国耕地有近千万顷,户部账面上却只有400—700万顷,因为军屯不归户部管,也不是国家税基,而是直接做了军费。
这是朱元璋根据成功经验为帝国打造的制度,表面上和汉唐帝国没什么不同,无非是重新分配土地来解决前代的麻烦。
麻烦来自收税方式。
朱元璋放弃了晚唐以来直接收钱的两税法,而是采取实物税。农民有什么就交什么,米、面、蔬菜、豆油都可以。
皇帝也没有直属的皇庄。需要什么就向民间摊派,桌子、椅子、碗筷等等,很可能是外省做好后送入南京。
当然,也有一定比例的货币税。
朝廷倒是发行了大明宝钞,但是只允许民间交易使用,交税时朝廷是万万不收的,不是铜钱或白银甭想过关。
再加上大明宝钞没有准备金,朝廷根据需要来发行,几十年后,宝钞经过数次贬值彻底沦为废纸。
在这种体制下,明朝充满了短线补给。一个边防的兵镇,可能接受1、20个县的接济,一个县也可能向几十个机构交纳财务。
万历20年,北京的宛平知县沈榜声称,他每年要向27个不同的机构交款,总数只有区区2000两。
经过朱元璋努力,明朝被打造成巨大农村。
在基层农村,明朝也没有像汉唐一样,用“三长制”等类似的方式直接管理,而是让农村自治,所谓的村长、里正只是半官方的民间人员。
朱元璋为明朝设计的制度,就是求稳。
他把帝国的所有需求都压缩到最低,朝廷和民间也没有过度消耗,一切都是井然有序的,从上到下都可以在岁月静好中,走向天荒地老。
尤其是财政。
一点都不具备扩张性,再加上承平日久后土地兼并,朝廷税收只会减少,绝对不会增加。如果遭遇危机,连挽救大唐的盐铁专卖都做不到。
明朝一直都在穷困中过日子,不是缺钱,就是在缺钱的路上。
崇祯只是击鼓传花游戏的最后一人,恰好在他手上爆炸而已。
这一切恰恰是劳模朱元璋的设计。
朱元璋致力于为农村建设做贡献,那么,绝对不可以有外部的干扰。
北方的蒙古人可以防守,大海上的商人也可以断绝来往。
1371年,禁海令颁布:
“仍禁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
此后三令五申,绝对不允许任何人和海外有一点点来往。大海上万里波涛,万一有刁民想害朕怎么办?
民间不能出海,蛮夷小国可以来朝贡。
朱元璋和朱棣在宁波、泉州、广州设立三个市舶司,用来招待外国朝贡使节,名字也很有喜感,叫安远、来远、怀远。
听听这名字,马上就感受到皇帝2米8的气场。
市舶司是做什么的呢?
外国使节来瞻仰大明皇帝的时候,一定是要贡献礼物的,皇帝为了表示恩赐,往往会回赠超过进贡礼物价格几倍的东西。
使节们也可以附带一点土特产,在民间出售。
这就是明朝惟一的海外贸易渠道,一切都在朝贡体系的框架中进行,绝对不可以有丝毫越界。
仅仅几十年后,世界已天翻地覆。
1497年7月,达 · 伽马奉葡萄牙国王之命,率领170名船员和4艘帆船,从里斯本出发。他们经过好望角,在第二年5月到达印度的古里。
达 · 伽马在这里收购满船的香料、宝石、胡椒、棉布回到里斯本,贸易所得利润为成本的60倍。
全球贸易拉开帷幕,世界无一人能幸免于外。
中国物产丰富,本可在大航海时代跟上世界潮流。朱元璋留下遗训:祖制不可以更改一字。
朝贡体系不能突破,民间又向往远航贸易的巨额利润,怎么办?
只有走私。
明朝中期,在巨额利润的驱使下,漳州的月港、宁波的双屿港成为最大的走私基地。
《海澄县制》中说:
“富家以资,穷人以佣,输中华之产,博利十倍,故民乐之。小苏杭者,非月港乎?”
东海,白银滚滚如不绝之江河,北京的朝廷却守着土地勉强度日。
巨额贸易没有被朝廷接纳,反而再次掐断。
1523年,日本的大内义兴和细川高国分别派遣使节,来到宁波朝贡。两支使节队伍分别属于不同的大名,而日本的朝贡指标却只有一个。
他们在宁波大打出手,杀人无数。
这就是“宁波争贡”事件。
从此以后,宁波市舶司关闭,日本的朝贡被停止了17年。
日本朝贡其实只是幌子,他们每次来中国都会带大量货物,使节带部分去北京朝贡,其余人员在各地摆摊做生意。
生财之路一朝被断,日本惶惶不可终日。
危机中总是蕴含商机。王直、徐海等海商组成武装贸易集团,充当中日贸易的中介者,赚取巨额利润。
而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倭寇。”
嘉靖年间的倭寇之乱,其实是民间大海贸易和朝廷海禁对抗的畸形儿,海禁越严,倭寇越猖獗。
倭寇之乱什么时候结束的?
1567年“隆庆开关”,朝廷“许贩东西物”后,海盗和走私自然就结束了。
海禁是明朝少有的、向朱元璋挑战成功的例子。但与其说是朝廷主动开关,不如说是民间洪流冲破的。
即便如此,明朝也没有海贸中获取太大利益,万历年间的关税也仅仅2.6万两,和庞大的贸易额远远不成正比。
和晚唐、宋元以来的海外贸易收入相对比,明朝在这方面已经落后很远。
明朝也错失了开辟新财源的机会。
这一切,和朱元璋的祖制没有关系吗?
朱标恐怕是最幸福的太子。
1368年,朱元璋刚刚创业成功,就给太子配备了最豪华的辅导团队:李善长为太子少师、徐达为太子少傅、常遇春为太子少保......
刘基、冯胜、邓愈、汤和......凡是有头有脸的开国功臣,基本都在太子的东宫兼职,也不知道有没有额外工资。
何况,朱标的太子妃是常遇春的女儿,而少壮派蓝玉是太子妃的舅舅。“常蓝系”武将,就是朱元璋给太子准备的嫡系。
朱元璋怕有突发状况,太子可以随时接班。
打江山的马上皇帝,危机意识很强。
他的26个儿子和侄子也被封王,占据水陆要冲和边疆城市,都拥有数万护卫,守护帝国江山。
这就是朱元璋规划的权力结构:
朝廷中功臣武将和文官相制衡,再加上拥有武装的遍地藩王,一个稳定的权力三角形互相牵制,皇帝就可以高高在上。
是不是很眼熟?
没错,刘邦同志也是这么规划的。
此时的朱元璋并不想杀功臣。
“胡惟庸案”的主要目标是宰相制度,开国功臣有不少人卷入其中,但对于权力结构来说,并没有伤元气。
真正迫使朱元璋摧毁一切的,是朱标之死。
1391年8月,朱标奉命巡抚陕西,考察一下西安能不能做为帝国的新都城。从南京到西安路途遥远,37岁的朱标感染疾病。
第二年,朱标撒手西去。
花费23年心血培养的太子没有等到接班,64岁的朱元璋心都碎了,而为了维护自己制定的嫡长子继承制,他又不可能把封王的儿子接回来。
大家都是庶子,凭什么你当太子?
儿子们不闹翻才怪。
于是,朱标的次子朱允炆成为皇太孙,这样一来,朱元璋的其他儿子都没有话说:第三任皇帝提前继位,理论上就能说通了。
可此时出现一个问题:
多年来给朱标培养的嫡系人马,不一定会服从朱允炆的命令。更要命的是,朱允炆和蓝玉没有血缘关系。
如何保障皇太孙的安全,和帝国的稳定呢?
索性,都杀了吧。
1393年,朱元璋借口蓝玉想谋反,掀起大案。牵连进大案的人多达1.5万人,包括傅友德、冯胜、蓝玉副将王弼在内的公侯,被一网打尽。
朝廷武将势力被一扫而空。
文官一家独大已成定局,只等时间发酵。
“靖难之战”中,朱允炆连一个像样的武将都没有,被朱棣直捣南京。那些靖难功臣的实力远不如淮西功臣强横,又在“土木堡之变”中战没。
文官,即将加冕。
那些藩王呢?
早已被朱棣当成猪养了。他们的武装被解除、护卫被裁撤,没有特别的事情,终生不能出城一步。
除了吃饭就是生孩子,明朝差点被这些凤子龙孙吃垮。
1529年,户部尚书梁材上书:“将来圣子神孙相传万世,以有限之土地,增无限之禄粮,何以善后?”
他实在被逼的没办法。
帝国实在养不起这帮祖宗了。
举例说明。
山西每年的税收是152万石米,而晋王府就需要312万石......河南的税收是84万石,周王府的需求是192万石。
本来就有限的税收,又被各地藩王截留。
这样的窘境,依然是来自朱元璋。
可能是吃了太多苦,他希望自己的努力奋斗,能给子孙后代一点福利,所以朱元璋给藩王们制定了超高的工资。
他们的工资用粮食结算,列出来给你们看看:
亲王一万石、郡王两千石、各级将军分别是一千石、800石、600石,还有各级中尉是400石、300石、200石......
公主和郡王相同,依次往下还有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俸禄和兄弟们是一样的。
那么明朝官员的俸禄是多少呢?
简直是要饭的。
正一品才87石,从九品只有可怜的5石......这么点工资连家人都养活不起,还谈什么人生享受。
极致的低工资造就了贪腐最严重的朝廷。
有了超高标准的高工资,朱元璋就不允许后代工作,意思就是:“你们什么都不用愁,好好享受人生吧。”
不允许工作,也就没有其他收入来源,那么对于藩王来说,惟一能赚钱的工作就是生孩子。
只要生了孩子,朝廷就会拨款。
在这种畸形的制度下,明朝宗室人数以30年翻一倍的速度增长。洪武年间只有58人,嘉靖、万历年间就撑破天了。
据王世贞记载:郡王251人,将军7100人,中尉8900人,郡主县主等女眷共77000人。
这只是有封号的。
再加上没有封号的,大概12万人。
此时的宗室藩王已经是帝国身上的毒瘤,割不掉、拿不走,拖垮了朝廷财政又不能为国出力。
寄生虫一般。
王朝末年,依然有新的藩王被封到各地。
比如万历皇帝的儿子朱常洵。
他被封为福王时,万历皇帝赏赐了400万亩土地。其实哪有那么多闲田,不过是折算成银子,摊派给各省罢了。
到头来,还在农民头上。
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阳,把福王和几头鹿放在锅里一起煮,分给将士食用,号称“福禄宴。”
其他藩王,也大多惶惶如丧家之犬。
这又怪谁呢?
历代王朝,从来没有如此严苛的祖制。
没有“自古以来”的金科玉律,就可以根据实际形势进行调整,就算帝国经历大风大浪,也有转圜的余地。
朱元璋太强势了。
白手起家驱逐蒙元,让他有了神性。屡兴大案杀戮功臣和官员,暴力又让他的话语有无与伦比的权威。
朱元璋去世后,他的“祖制”已经成为无人能够撼动的天条。
所有人都看出了问题的症结,可就是没有人敢于打破祖制,皇帝不敢,大臣更不敢......一旦露出苗头,马上就会成为对手的把柄。
此时的祖制,也是所有人的工具。
强势的祖制、粗放的税制、丧失战斗力的屯田军队、混吃等死的藩王、无法增加的收入......让皇帝彻底成为孤家寡人。
除了太监,他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力量。
而文官接管了全部大权。
他们的家族大肆兼并土地,并且不需要缴纳赋税,再加上共同的科举背景和各种同乡会,也可以这么说:
文官才是帝国的主人。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表达了一个意思:
文官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他们的权威和利益。如果启用技术官僚和军人,文官们就失去了把持朝政的舆论基础。
在道德舆论和权力垄断下,文官早已把皇帝架空,正德皇帝的荒唐、万历皇帝的懒惰,都是利用软弱的皇权,和强势的文官对抗。
相比历朝皇帝,明朝皇权是如此软弱。
他们大半生都蜗居在紫禁城,终生都在文官用道德制定的框架中,兜兜转转。
朱元璋缔造了强势的皇权。
但文官集团是一个怪胎,强势皇权可以秒杀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对所有文官却无能为力。
皇帝不得不引入太监,一起对抗文官。
在这种绝对静态的社会中,张居正能做的,也只是在现有框架下,做出最有限度的调整。
他整顿官吏、丈量田地......无不是在朱元璋及其后遗症的圈子里,努力增加税收和富国强兵。
放眼当时的世界。
张居正只是对既有现象的整合,和对祖制的补漏,完全不是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变法。
大航海时代,明朝已经落后于世界。
明制如笼。
所有人都在笼子里挣扎,想出去的出不去,想进来的进不来,直到1644年满清打破笼子,又躬身钻进去。
他们把笼子修补好,又上了几把锁。
牢笼封死。
朱元璋是好皇帝。
我相信。
他出身贫苦,想建立万世太平的帝国,让老百姓能好好活下去,他是少数有理想的皇帝。
可惜,阴差阳错。
如果他不太强势、如果朱标没有早逝、如果......明朝都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虽然儿孙自有儿孙福,不能万事怪祖宗。
但是祖宗亲自制定的规矩,还用无上权威告诉后人:不能更改啊,一旦改了就托梦给你。
汉朝有汉武帝横空出世,重新改造被“黄老无为”笼罩的帝国,明朝为什么没有这样的雄主呢?
这套吃人的祖制,只能培养庸人。
正德聪慧、嘉靖更是惊才绝艳、万历也曾雄心万丈,他们都在祖制的惯性中败下阵来。
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
一个月后,他誓师东征时说:“嗟尔明朝,气数已尽。”
气数已尽。
参考资料:
1、明末农民战争史 · 顾城
2、晚明大变局 · 樊树志
3、万历十五年 · 黄仁宇
4、哈佛中国史 · 卜正民
5、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 郭建龙
6、朱元璋在元末农民战争中的经济政策 · 黄半文
7、明朝的大退步 · 张宏杰
8、明代宗室人口俸禄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张德信 (作者:温伯陵;来源:温乎)
- 今日头条“首发激励”功能是鸡贼更是鸡肋!
-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二十六)“大平反”的逻辑问题
- “大汉丞相”被封,为民发声的人一个个走了
-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二十四)大清洗与南北战争
-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二十三)大清洗的真相
-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二十二)“大清洗”的导火索(2)图哈切夫斯基案
- 上帝选中特朗普:他与拜登谁有利于我们中国发展!
- 律师揭露油罐车事件背后阴谋:新京报这次立大功了!
- 特朗普被刺杀
-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二十一)“大清洗”的导火索(1)西班牙内战